有人说千里马很多但是伯乐不常有,这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昌黎先生文集-杂说四》,作者韩愈 。
韩愈,字退之,又名韩昌黎,唐代河阳人,二十五岁豋进士,四十岁后以佐裴度平淮西立功,提拔为刑部侍郎,后因谏迎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 。再其后新皇豋基奉诏任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 。
韩愈在文学上提倡古文运动,特点在古代散文基础上,特别是在《史记》基础上,广泛吸收新的语言成份,建立一种新体散文 。主张文章是载"道"的,否定魏、晋以来唯美的骈文;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 。反对模拟,打击了齐梁以来"剽窃"的要害 。并且提出"辞必己出”,"文从字顺”,也就是说文章要自己创造,并且要写得平易近人,合乎语言规律 。
韩愈不仅有理论,也致力于散文创作 。他的散文气势磅礴,语言劲遒,对后来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是唐代诗人中杰出者之一,在唐诗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于相?? 。"千里马”有知识和才能的人 。
在古代帝王时期,也出现了很多"伯乐”,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曹操《短歌行》思贤之切;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还有古人所说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的名言,等等,就是"伯乐"的体现 。作者提出这种主张,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现象中,"千里马"人材被埋设的社会现象较为普遍,有识之士没有得到提拔任用,使得这些"千里马"失去了报效国家的机会,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因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这句名言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君不见,近几年来揭露出来的腐败官员,他们都是任人为亲,甚至买官卖官,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就可见一般了 。
由此可见,这句名言对国家的重要性,勿容质疑 。

有人说千里马很多但是伯乐不常有,这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文章插图
伯乐庙堂酒肉香,
贤才在野又何妨?
一身富贵悄然乐,
骏马拉车大路旁 。
相马易,相人难 。故昌黎先生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伯乐本就是很少的,千里马通过自我成长,也可以转化为伯乐,千里马为啥一定要等别人来发现,不可以主动找伯乐?
千里马很多而伯乐不常见 。这句话自古都通用,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现实 。
“千里马”常有,人才其实并不难得,不论是单位或者公司,当有份量的人在感叹“人才难得”这句话的时候,告诉你:一部分人的机会来了!因为某种程度上较大的“换血”、“洗牌”动作就要开始了 。
自古,这个社会只要不缺人,就不会缺所谓“人才”,“天生我才”,谁又会是天生自带光环诞生的呢?看看古代大汉天子,一个村头小吏而已,而屠狗之辈、流浪汉之流日后均是天下大才 。不过应运而生,时代势英雄,哪有什么“伯乐”来相什么“千里马”?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般大众就尽力去做好自己,未来兴许可能会让你跑的时候能跑得尽量像个“千里马” 。而別太过指望“伯乐”,还是等自己生命中的“真命天子”靠些谱,大小或迟早,多数人都会有的,因为每一个生命自带,不用别人插手 。
这个情况古来有之,有人比伯乐还伯乐,可就是排斥你这只千里马 。怕你这只千里马动搖了他的前程 。这现象就像俚语所言:“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莫进来 。”
自己的才能想得到领导、他人的认可,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但这只是主观愿望 。想一想,能赏识你才能的人只有三种可能,一是为了他个人,一是为了他的单位、他的国家,第三种就是从个人与国家(单位)的利益的平衡中出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