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二 )


文章插图
事实上,这两种说法并不是都对的,而是长期以来被人误用导致的,这种错误不仅外地人会犯,连潮州本地人也有分不清楚的 。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许多人认为“功夫茶”是对的,往往是从字面意义出发,认为“功夫”代表着技艺高深,特别是结合潮汕人喝茶时的讲究和工序的复杂性,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工夫茶”才是正解 。
在普通话中,“工”“功”同音,均为gong(阴平),以前《现代汉语词典》也曾把[工夫]、[功夫]合为一个条目,共有四个释义:①时间(指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方>时候;④本领;造诣 。但又声明:“注意①②③多作‘工夫’,④多作‘功夫’ 。”
事实上,“工夫”语出自晋代的葛洪 《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 。”这里的工夫就是指占用的时间;而“功夫”出自唐朝的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 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这里功夫意为本领造诣更准确 。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此外,分析这两个词汇,不能脱离潮汕人的母语潮汕话 。潮州方言中,“工”(gāng,音近“刚”)与“功”(gōng,音近“攻”)的读音是截然不同的 。“功夫”与“工夫”的含义更是天壤之别 。“功夫”指本领、造诣,如唱功、扇子功 。“工夫”则指做事精细、细致,如潮汕话说“某某人过工夫”,意思是指某人为人处世十分精细、周到,这里的“工夫”就绝对不能用“功夫”代替,其道理就像“工笔画”不能说成“功笔画”一样 。
潮汕“工夫茶”因其器皿讲究,冲泡方式方法精致,据《潮州茶经》所载,传统工夫茶有二十多种器具 。加之在茶道中融入为人处世之礼,使得潮汕工夫茶成了潮汕人物质与精神的融合载体,并得到广泛认同 。因此,应用“工夫”才能表达潮州茶道的精致讲究 。
另外清代俞蛟(号梦广居士)所作的小说《潮嘉风月记》中[工夫茶]条,是为茶学界所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亦即是说,“工夫茶”是初始名,应作为命名的依据 。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许多茶叶商铺,用了“枞”字,其实也是望文生义 。茶叶是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但并非需要“木”字旁 。
还是从潮汕话入手,“丛”在潮语读“层”,意为聚集,如人丛、草丛等 。也有做量词的用法,专指丛生之物,如白居易《买花》诗:“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里的“丛”的意思就类似于棵、束、株 。
而“枞”,在潮语中读作“宗”,在普通话中有两个读音:读cōng指的是常绿乔木冷杉,也就是常说的圣诞树 。读zōng,指的是地名,即安徽枞阳 。
单丛是潮州凤凰茶产区对成品茶进行等级分类的专称(包含单丛、浪菜、水仙等) 。其命名的缘由是,其采摘及加工的全过程需逐棵(潮人称“丛”)单独进行 。又因为成茶的香型不同,故有“群体单丛”“黄枝香单丛”等名目 。两相比较,“丛”才是符合本意的正统写法 。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现在中国,南方人更喜欢品茶饮茶,江浙喜碧螺春,福建喝铁观音,台湾人品冻顶乌龙,但唯有潮汕的凤凰单丛更适合搭配潮汕工夫茶 。
凤凰单枞茶属于乌龙茶中的上品,其茶叶嫩绿,苦涩低,素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 。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