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五 )


品茶的“品”字是由三个“口”组成的,所以喝茶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直至充分体验到茶香,才能落肚 。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以茶叙情 。其次,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 。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1、清僧释超全,布衣 。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 。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 。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 。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 。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 。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 。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 。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 。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 。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 。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 。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 。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 。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 。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 。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
首先谢邀!
功夫茶实为工夫茶的误传,工夫茶也并非只是指代“品质好、工艺复杂的红茶” 。
“工夫”在潮州话中是讲究的意思,工夫茶就是讲究的茶,步骤多时间长,喝一杯茶很耗时耗力,不同于大杯茶 。
工夫红茶源于武夷山小种红茶(清早期) 。但盛于闽红,以白琳工夫和坦洋工夫为主流(清中后期至民末) 。祁门红工艺虽来源于白琳工夫,但在近现代才成为工夫红茶的代表 。目前能查到最早成文的工夫红茶规范,是1950年的祁门红分类标准(我见识粗浅,如有错漏请前辈指正,不胜感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