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带量采购常态化,第三次药品国家集采刚结束,以后的医药代表要何去何从?

多谢邀请!第三批集采结束后,对医药代表的去留问题没什么影响,首先中标的企业大都不是知名厂家,更不是靠医院的份额存活下来得,所以对企业影响和对企业的销售团队影响不会很大!其次,第三批集采的数量偏少,这里的偏少不是指消费量下降而是医院有想法,医院在报量的时候应该只报了整个品类使用数量得2成到3成左右,所以企业靠这次这次集采中标能够达到宣传的目的!再者,零售市场份额是中标企业的目标,通过集采把自己的企业名片做大,再通过“合适”的价格给到零售药店,这样会分到一块蛋糕,同时对企业的布局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标企业不是傻子,医院更不是傻子,各取所需罢了!集采变味了!个人观点!非喜勿喷!
随着8月20日在上海拉开的全国第三批4+7带量采购,中选药品的每片价格已进入一元,甚至一毛时代,加上,前期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带量采购政策,如《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医保配套措施的意见》以及《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的指导意见》等等 。
可以预计在我国药品营销史上,具有独特风景的医药代表现象,会迎来历史性的转折,那么,医药代表何去何从,将呈现哪些变化呢?下面,我就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
此次全国第三次带量采购结果,最小单位价格,1元以下药品就有127个,1元至10元的有50个,10元到100元的12个 。超过100元的只有2个,降价幅度在前两批带量采购基础上,再次刷新记录,最高降价幅度近90% 。
在这样的药品降价趋势推动下,药品价格水分已接近挤干,有些降价药品甚至在遇到原料涨价时,连成本都无法保证,哪有资金养活医药代表 。
近期已有媒体曝出国内药企缩减销售团队的计划方案,并且据悉跨国药企也在控费,调整对医药代表考核方式 。
长期以来,我国药品定价有一个约定成俗,不成文的公式,即一折成本定价法 。
如果一种药品,每盒的生产成本为1元,那么市场零售价格就定10元,这其中医药公司2元、医院2元、医生2元、医药代表2元、其他1元 。
现在通过带量采购,把其中的8元,甚至9元都拿掉了,医药代表在医院的带金推广无法开展,这就导致医药代表队伍里的带金销售人员没有了市场,因而,最终将造成医药代表结构大洗牌 。
我国的医药代表,其名称应当属于外来词、泊来语,而从工作内容上,却偏离了国外医药代表职业的初衷 。从亚洲、欧美国家的医药代表职业行为来看,其主要的职能是做学术推广,而不是带金销售 。
所谓医药代表的学术推广,就是医药代表在医院、科室给临床医生讲解新药的使用,或者老药新用 。
举个例子来说,对西安杨森的吗丁啉推广,合法的做法是,医药代表利用医生的休息时间,或者接班,等班的时间,见缝插针,给医生讲解吗丁啉老药新用的一些特点,以及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同时,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约定时间,邀请专家教授进行集中学术交流,而绝不是带金销售,给医生回扣这么简单 。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赚了大钱的早已经转行投资其他行业了!
可以走更专业的服务道路
仿制药影响最大,多年的重复建设,使得产能严重过剩,暴利时代面临终结!创新药企会走得更远!
换个代理品种 。衡水医院带量采购后,去年院内排名第一的药品一支也不卖了 。真是奇葩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