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 二 )


老子所说的“道”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 可能主要在强调道至正公理、无比神圣、不可侵犯违背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问题3.“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读《道德经》应该清楚老子的眼中事物存在阴阳对立的两面 , 相生相克 , 矛盾统一 , 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 , 成之者性也” 。“物极必反 , 盛极必衰” , 治国理政、做人做事都不可极端偏废 , 要懂得阴阳平衡 。
“有余”和“不足”暗指社会贫富 , 也可以理解为老子眼中的阴与阳 。联系原文上下不难知晓老子是想通过阴阳平衡之道告诫统治阶层要均衡社会贫富关系 , 杜绝穷奢极欲(搜刮民财) , 避免因为贫富差距到了极点 , 公平正义失信 , 而造成“官逼民反”的动乱 , 并且这代表着上天的意志不可违背 。
同时 , 老子也毫不客气的揭露出世人“损不足 , 奉有余”的丑恶行径 , 充满了指责与失望 。为了方便大家更深入理解 , 下面有一段明沈一贯《老子通》在批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时所说话的话 , 不喜欢可以跳过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举一反三 , 对待“有余”和“不足”懂得阴阳平衡 , 对待“舍”与“得”、“进与退”……何尝不应如此?
不骄不躁 。对待生活“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得一分不喜 , 失一分淡然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不卑不亢 。洒脱自如 , “仰天大笑出门去 , 我辈岂是蓬蒿人” 。
……
笑看世上事 , 时怀平常心 , 一切那么刚刚好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感谢您的阅读 , 欢迎转发、评论、点赞 , 喜欢我的文章别忘了点个关注 。
《道德经》云:“天之道损有余 , 而补不足” 。揭示的是道法自然的一个现象 , 物极必反 , 比如说一年四季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犹如一颗种子 , 春天不可能一直生长 , 到了夏天其生命力最茂盛 , 在其最茂盛的时候 , 悄然进入秋天结果的季节 , 瓜熟蒂落之后 , 进入冬季 , 涵养种子的生命力 , 以待发芽 , 继续进行这一个道法自然的过程 。
这句话和后一句话成对比 , 人之道则不然 , 损不足以奉有余 。说明大自然的规律是不让某些事和物过度发展 , 限制其多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作为人之道则不然 , 损不足而奉有余 。有些人把这句话解释为物质性的 , 带有消极因素 , 实际老子的的这句话是指的对人类自己 , 减少自己的缺点而发扬自己的长处 , 这才是做人的大道 。与物质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原创首发)
“天之道 , 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 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 , 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 , 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 ,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 功成而不处 , 其不欲见贤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