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见得人人知悉 , 《道德经》不见得人人读阅 , 但道德二字从古至今却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 。成为了人品的衡器 , 行为的度量 。
故《道德经》的道涵括了天道、地道、人道 。
而其中的天之道 , 我再三思忖揣摩方有了一些浅悟 , 乃为大道 , 恒道 , 衡道 , 公道 , 以及自然之道 。
对于天之道的悟性 , 大悟可明理 , 彻悟能通禅 。我是没有那个道行 , 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能有自知之明也不错 , 至少不至于愚昧无知 , 也不至于难得糊涂 。
所以以我拙见 , 天喻苍穹 , 从不昏道 , 地纳四方 , 亦不蔽暗 , 天道酬勤 , 闳于世间 , 明晓偏直 , 合理以正 , 洞悉余缺 , 公平以衡 。此为“天之道 , 损有余而补不足”我的理解吧 。
譬如 , 旱则霖之 , 静则震之 , 冷极催暖 , 寒尽逼春 , 水满疏泄 , 热极生风等等 , 皆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之象 。
具体来讲 , 火山喷发 , 地震动摇 , 人类把它看作是灾难灾害 , 应该不全尽然 , 我看是天之道的损有余吧 , 如不时而宣发 , 长期积蕴后果堪恐 , 只是人类科学研究没到罢了 。作为自然医学的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顺应四时 , 其中有一治疗法则叫做“实则泻之” , 应该也是合于此道吧 。
又比如久旱逢甘雨 , 他乡遇故知 , 洞房花烛夜 , 金榜题名时是人生的四大幸事 。其中久旱逢甘雨无论是对于农耕民族 , 还是游牧民族 , 都是幸事中的幸事 , 毕竟是靠天吃饭 , 庄稼绿草离不开雨露的浇灌和滋养 , 这就是天之道的补不足吧 。中医的“虚则补之”也是同理 。
老子是个了不起的智者 , 《道德经》是篇亘古未有的崇论 。他把“天之道 , 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一自然现象用哲学思想加以生化 , 不但诠释了自己的天下大同 , 天下大公 , 天下大平的宏愿道义 , 也反衬了“人之道则不然 , 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天道 , 不尽人意吧 。
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意思是从有余那里取出一部分来弥补不足的这一方 。
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 损不足而益有余 。”该书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 , 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
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自然的法则 , 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 , 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 , 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 , 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 , 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意思是:自然的法则 , 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
道家太极图讲究阴阳平衡 , 道法自然 , 自然才是平衡理念的起源 。
有很多现象和名言可以帮助理解这个思想 , 比如:
- 4个小习惯 轻松享“瘦”
- 面对“七年之痒”时绝情分手的女人,该如何挽回?
- 抓起儿童减肥 莫让孩子患上“成人症”
- 你听说过在七夕节“乞巧”的传说吗?
- 怎么安装打印机
- 如何隐藏文件扩展名
- “最不痛苦的癌症”是什么?
- 最佳减肥食物 越吃越苗条
- 建筑工地会不会“用工荒”?
- 怎么用古风的话表达“我想你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