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

天之道 , 不能说指的是天 , 指的是道 , 地引力之道 , 高处下落 , 首先是阳光 , 地引用造温度 , 没有地光是暗的 。在者雨 , 水下流下 。滋润万物 。黄河水胁带高原土造平原 。风化山石朽木下补精微物质与生物 。损有余而补不足也 , 光合 , 风调和 , 水雨顺下也 。
典出:春秋·老子《道德经》
原文:天之道 ,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 , 则不然 ,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 功成而不处 , 其不欲见贤 。
释义:自然的规律 , 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 , 要减少不足的 , 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 , 谁能够减少有余的 , 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 , 有道的圣人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 , 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 他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
感悟:老子的哲学命题 , 指与“人道”相对的“天道”的作用和功能 。在老子看来 , 损有余而补不足 , 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 。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 , 代之而建立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 , 有利于富人而有损于贫者 。“天之道” , 有利于贫者 , 给他们带来宁静与和平 , 而“人之道”则相反 , 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 , 使贫者濒于“民不畏死”的绝境 。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点看来 , 老子的愿望是好的 , 但在考虑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时 , 人类还需进一步探索解决之道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相信绝大多数的人跟我一样 , 读了原文和译文之后 , 感觉朦朦胧胧、晕晕乎乎、似懂非懂 , 抓耳挠腮 , 不知所措……因为年代久远 ,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追本溯源” 。
问题1.什么是天?
中国人自古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 , 两千年封建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天地哺育众生 , 冥冥中主宰一切 , 主持至正公理 , 拥有无上权威 。
皇帝自称“天子”表示“代天牧民” , 四时“祭天”表示“奉天承运” , 借天之力彰显统治权利的合理合法 。老百姓视天为主 , 每逢重大节日或事情便焚香祷告 , 祈求老天爷做主 。因此 , 普通大众的眼中天即权威 , 天即正义 , 天即公理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水浒传》中宋江等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聚义梁山的场景 , 天具有与生俱来的说服力、号召力 。这也是古人体天格物的精神品格
《道德经》以天喻道 , 有可能就是一种“权威背书”的写作手法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问题2. 什么是道?
《道德经》的回答是“道法自然” 。“道”可以理解为它万事万物联系发展的客观规律 ,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样的解释可能太过书面化了 , 举几个通俗的例子:地球公转一周是1年、地球自转一周是1天 , 苹果熟了会从树上掉下来 , 人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都有生老病死……这些自然规律非人力可以左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