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

有7个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做好了,就你是一个超级父母了 。

孩子不听话,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

文章插图
孩子开始不向我们袒露自己的心声,逐渐变得和我们有了隔阂,家长于是变得迷茫,表示不理解,自己那么关心孩子!
这其实是孩子向我们释放信号,需要我们去思考一些问题:我们是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信赖的氛围,是否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所有的情绪,负面的或正面的,还是我们只认同积极的、高尚的情绪,却排斥孩子消极的、不好的情绪呢?
要知道,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绝不可能只单纯的活在正面的情绪中,每个人都没有那个福分 。
孩子有他自己的判断,作为一个在意志上独立于我们的个体,我们应该承认这份感觉 。
“作业太多了”—“不多,怎么会多呢,别人小朋友早就做完了 。”
“我很讨厌弟弟”—“你怎么能讨厌弟弟呢,他是那么的喜欢你 。”
这些对话,我们都很熟悉,普遍的做法是,我们会把孩子的真实感受弹回去,然后给他们加一个自己的感受 。
我们可以想想,长期这样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我们所谓的希望孩子活出自己,成为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能否实现!?
孩子抢着帮妈妈做家务,妈妈很是担心,不停的提醒孩子要注意、不要把碗打了,结果就是被妈妈说中了 。
按心理学的说法,妈妈此时又一次满足了自己的自恋,虽然生气,但内心也许还为自己的预言而高兴——看,又被我说中了吧 。
好的,我们不去说心理学了,遇到这种事情,如果我们是旁观者,我们会怎样安慰正在生气的妈妈 。我们一定是希望:不要指责孩子,而是去引导孩子把问题解决了 。
是的,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也许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会更加理性,引导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才是关键 。
以第一人称“我”开头,“我生气了”“我很生气”“我非常生气”“我生气的快要爆炸了” 。
这是生气的一个递进过程,可以将一个人的情绪更丰富的表达出来,他为我们向孩子展示层次不同的情绪提供了机会,我们也可以把生气当做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 。
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开始呢?因为其他人称常常意味着指责,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你怎么又写错了”
“你就不能好好写字”
“无缘无故你哭什么” 。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继续将上面的话换为第一人称的形式再说一遍:
“这个字怎总是写错,我真的很生气!”
“字写成这个鬼样子,我真是要气炸了!”
“一直没完没了的哭,我真的没法理解!这让我很无奈!”
看的出来两种表达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要注意,以第一人称表达,要注意加上对事物、环境、情绪等的描述性话语 。
要具体描述,避免采用评价性的词语 。
“你把碗洗的很干净,还放在了橱柜里,并且还用抹布擦了桌面 。”
你可以对比一下,评价性的赞扬 。
“你做的真棒,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一样!”
后者明显干巴巴的,前者却更具指导意义,并且可以引导孩子做出相应的改变 。
简单总结上述两条,就是表达生气时,指向我,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赞扬时,指向他,描述对方的行为 。
当一些事情确实不能允许孩子做时,更好的方法是给孩子幻想,这是减小伤害的最好办法 。
豆丁是过敏性体质,但是他又非常想养一条狗,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对狗毛过敏,你不能养狗,那样会诱发你的哮喘,事情非常严重 。
也许孩子会理解父母,但是他想要条狗的愿望并不会因此消失,下次遇到狗时,他仍然会想要一个狗伙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