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应龙何画?河海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鲧若不能胜任治水 。众人为何将他推举?
都说对此怀有忧虑,为何不先试用评估?
鸱龟助其盗取息壤,鲧有什么神圣德行?
治理川谷也见功劳,帝为何对他施以刑罚?
将鲧长久禁闭羽山 。为何三年还不放他?
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有何变化?
接手先人未竟事业,终使父亲遗志成功 。
为何继承前任遗志,他的谋略却不相同?
洪水如渊深不见底 。怎样才能将它填塞?
将天下分为九州,是按怎样的标准划分?
应龙如何以尾画地?河海如何流通顺利?
鲧是什么使他意乱?禹是什么使他事成?
这一段是鲧禹治水的传说,屈原借鲧禹际遇之差异对人间的规则提出质疑:付出为什么没有回报?改变做事的方法就能改变结果吗?
大洪水的真实性已经被考古学家证实:鲧禹治水发生于公元前1920年左右,起因是一场大地震 。这场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积蓄了大约7倍于98年长江大洪水的量 。然后瞬间崩塌引发了当时黄河流域的超级洪灾 。
这次大洪水,《山海经》、《尚书》、《国语》、《墨子》、《孟子》、《史记· 夏本记》等大量先秦文献均有记载 。
关于鲧禹治水的故事,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鲧生于尧舜二帝之间,当时洪水泛滥,鲧被尧帝委任治水之职,多年未成,被帝以失职罪诛于羽山 。鲧死后其子禹承父志继续治水,十三年功成,定九州铸九鼎,建立夏朝 。
当然,先秦文学尤其是《山海经》的故事不可避免有浓烈的神话色彩 。比如鲧得到天神帮助,盗取息壤堵塞洪水 。还有鲧作为男性,竟从腹中生出了禹 。
禹治水时也得到了应龙的帮助,以尾划地开辟河道,导洪水入海,以致功成 。还有禹在开山时化作神兽巨熊,儿子启是从石头里诞生……
后世许多文学创作都能从这些原始神话故事中找到原型,比如孙悟空的形象是结合禹和启创作的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中的乌羊王借鉴的就是大禹开山治水的事迹 。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任”是胜任的意思,“汩”意为治理,“鸿”通“洪”,洪水之意,“师”指众人,“尚”意为推举 。
这句话是反问句,从鲧最终失职这个定论反问:既然鲧没有治水的能力,最初众人为何要推举他?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佥”是都的意思,“课”的意思是试,“行”是用之意 。“课而行之”用现代的话就是试用他、考核他、考察他的意思 。
这句是上一句的延续,包括百科在内的很多版本都将这句话翻译为“都说没有什么担忧,为何不让试着做去?”
个人认为,联系上下文,这样翻译有不仅不连贯,还有自相矛盾之感 。根据后文的描述,众人不是“不让鲧试着去做”,而是让他主持治水很多年 。
佥曰之后的“何忧,何不课而行之”描述的是一个问题 。联系上下文,我认为这句的意思应该是:既然大家都对鲧治水怀有忧虑,为何不先对他进行试用考察,评估过后再根据其能力进行任命?
这两句其实是屈原的质问,屈原在《离骚》中用“婞直以亡身”(婞直:刚直)描述鲧,可以看出,他并不认同鲧失职这个定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