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译文注解赏析 论语子罕原文及翻译( 二 )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
(2)必:必定 。
(3)固:固执己见 。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
【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畏,受到威胁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 。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 。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 。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
【原文】
9·6 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 。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
(2)纵:让,使,不加限量 。
(3)鄙事:卑贱的事情 。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 。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 。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
【原文】
9·7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
(2)试:用,被任用 。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 。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