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三 )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1〉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2〉之事,行不言〈3〉之教 。万物作焉〈4〉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5〉 。
【注释】:
〈1〉.斯:这个,是由于 。〈2〉.无为:无以为,即正确的,顺应自然的,因势利导的作为 。〈3〉.不言:不以语言,以身作则 。〈4〉.作焉:兴起 。〈5〉.不去:不失去 。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由于邪恶的存在 。所以有无可以相互转化,难易可以相互形成,长短可以相互比较,高下相互对立而存,音声可以相互和谐,前后紧相随,这是事物相互转化不变的规律 。因此圣人顺其自然正确的治理,以身作则地行教 。助万物兴起而不推辞,诞生万物而不拥有,养育万物而不依赖,功成而不自居 。也只有不自居,所以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
读后感:
在这章里,作者举了一些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双方缺一不可的道理 。缺一,则对立的一方就不复存在 。所以圣人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就会顺应大的趋势(自然),而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治理,这也被作者称为无为而治 。而这里大的趋势就是指民生的普遍需求,万物生长发展的需求 。当这趋势遇到不和谐或阻力时,圣人就会以身作则地进行引导 。助力万物兴起,民族兴旺,国家强盛而不推辞 。功成后却不自居,所以圣人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1〉,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2〉可欲〈3〉,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4〉,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5〉,无欲;使夫知都不敢为〈6〉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注释】:
〈1〉.賢:周代为上臤(qian)、下貝 。臤意为掌握,貝意为财富 。全字为掌握财富的人 。〈2〉.见(xian):呈现 。〈3〉.可欲:可引起欲念的事物 。〈4〉.志:意志,意愿 。〈5〉.知:见识,知识 。〈6〉.为:这里指有以为,妄为 。
译文:
不崇尚掌握财富的人,就可使人们不去争夺财富 。不珍贵稀有之物,就可使人们不去偷盗 。不呈现可引起贪欲的事物,就可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空虚人们的心机,填饱人们的肚腹,弱化人们的意愿,强壮人们的筋骨 。常使人们保持没有过多知识,没有过多欲望;即使有过多知识都不敢妄为 。顺应自然正确的作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 。
读后感:
这章讲的是:社会如不崇尚掌握财富的人,那么人们就不会为了获得财富而去相互争夺 。社会如不去珍贵那些稀有之物,就会使得稀有之物失去高端市场,由此人们也不会冒险去进行偷盗 。社会如不时常呈现可引起人们贪欲的事或物,就可使民心不迷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为:引导人们空虚他们的心机,减少是与非;使人们能吃饱肚子,不遭遇饥饿,使人们的生活有所保障;弱化和减少人们的心愿,因心愿越多,越难以统一和管理;提倡和引导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人们的体质,强盛国力 。时常教育和引导人们,使人们认识到正道(国家法令法规)以外的有些知识(多为正道以外邪道的知识)的危害性,这样就可以减少人们的邪念及欲望 。即使有了邪念及欲望因正道的约束也不敢妄为 。圣人这样顺应自然正确的作为,则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
第四章.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