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原王朝不烧草原?

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 。中原王朝烧过草原!不止是烧过,而且都是在政府的命令下,由边境的军队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烧 。
中原王朝在与草原游牧民族的长期对抗中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 。当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游牧民族硬刚的时候,中原王朝就会从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对游牧民族进行打击和影响 。其中,每年秋季到草原防火烧荒就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草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生产、生活基地,水源和草场是最重要的资源 。如果草原遭到了破坏,势必会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为了防备柔然的入侵就在每年秋季草木干枯的时候派军队深入草原烧荒 。这些军队在草原遇到水源还会投毒,旨在阻止柔然部落的南下入侵的脚步 。到了明朝为了对抗北方的蒙古人,明军也玩过这种战术 。《明史》记载,这一政策开始于明成祖时期 。“我朝太宗皇帝,建都北京,镇压北虏,乘冬遣将出塞,烧荒哨瞭 。每于冬初,命将率兵出塞烧草,名曰‘烧荒’,盖防虏南向,且耀兵也 。”到了明隆庆年间,纵火烧荒则“玩”出了新高度 。
隆庆皇帝朱载坖
明隆庆皇帝朱载坖在位时间比较短,仅仅在位6年 。他在位期间纠正了他父亲嘉靖皇帝时期的许多错误 。任用徐阶、李春芳、高拱等内阁辅臣,致力于解决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是为隆庆和议 。隆庆元年(1567年),朱载坖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而隆庆合议的达成就与明军定期出塞纵火烧荒密不可分 。明代隆庆时期官员方逢时在诗词《烧荒行》中写道: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 。可见,明军当时已经把出塞烧荒作为正规的军事行动来对待了 。从烧荒的效果来看,也确实给塞北的蒙古部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蒙古部落人口减少、经济疲惫 。明军之所以这么做,也与彼时明朝边军的战斗力已经无法在野战中与蒙古骑兵匹敌有关 。于是在边军的建议和内阁辅臣的倡导下,每年秋季草原牧草枯黄之际边境的明军都会在将领的指挥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出塞烧荒 。以达到“御敌于千里之外”的目的 。
那么烧荒的效果究竟如何呢?我认为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防御的作用 。隆庆朝期间明政府与俺答汗可以达成隆庆合议,烧荒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
首先,草原地广人稀,地域规模异常庞大 。明军外出纵火不敢深入草原腹地太深,否则纵火部队很有可能会被蒙古骑兵切断回路,被围歼在草原上 。所以他们只能进入到离开长城一定的距离附近放火 。秋季草木干枯,一烧着就能引燃一大片不假,但是塞北的草原也不是大面积的成片草原 。草原其实是由草场、戈壁、湖泊、丘陵相互交错组成的,火烧到没有草的地方自然会停止蔓延 。烧荒对草原的损坏还是有限的 。
荒漠草原图片
其次,中国、北亚一带的气候是典型的大陆季风性气候 。秋、冬两季是西风盛行的时节,从北极和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高压气团是影响天气的主流,蒙古高原更是常年刮西北风 。明军自南向北纵火,是“顶风作案”,稍不注意火焰就会烧向明军自己,而火势向北蔓延其实是比较难的 。所以,明军每次出境烧荒的效果往往也达不到预期 。
季风气候图
到了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是主流,风向北吹 。可是这时候草原的草已经绿了,饱含水分的牧草是根本点不着的,想纵火也没条件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