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的药贵吗?不吃能不能痊愈?( 五 )




前提是:保持和医生的良好沟通 。


作为医生 , 偶然遇到某些疾病 , 我也会避免直接吃药 。
像普通感冒、轻度的静脉曲张、偶发的头痛或者失眠 , 我都会采用“等待疗法”(等着它自己好)或者“物理疗法” 。


这不是怕药苦 , 也不是在逃避药物的副作用 。
而是我在有意识训练自己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 让身体自己产生效果更好、还没有副作用的药 。


比如说:


其实这些在本质上都属于“心理治疗” 。


但如果我生了急病的时候 , 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药物治疗 , 因为这是当下我需要的 。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只是手段 , 我们的目的是要治愈疾病 , 在这个目的之上 , 用更舒适、相对直接、长远来看更有利的治疗方案 。
诚然 , 相较于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在正规、专业的前提下 , 几乎不会产生副作用 , 更容易让人接受 。
但也不要奉“心理治疗”为万能神器 。
有人抱持这样的观点 , 药物治疗治标 , 心理治疗治本 。
现代医学理念早已无“本”、“末”之分 , 而是以“心理”、“生理”、“社会”综合模式来看待疾病 。
如果一定要给疾病分出“标”与”本”的话 , 那也是急则治标 , 缓则治本 。
治疗是一个医患相互配合的过程 , 
这个时候 , 适当的使用药物 , 使其情绪稳定下来 , 心理治疗才能顺利的进行 。
所以 , 对待不同的治疗方法 , 我们需要找到其中的客观规律:
任何一项治疗方法 , 都需要在合理的时间 , 合理的剂量下进行运用 。


任何一项治疗方法都有利有弊 , 关键在于医生的判断和医患的沟通 。
任何一项治疗方法都需要基于患者个体病情发展、客观需要、接受程度等条件下 , 通过医生的指导 , 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 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