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俗话说“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是什么意思?( 二 )


夏至无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排于第十位,夏至至长,冬至至短,夏至冬至是热冷两极节点,很有特点的两个中气,即太阳处于南北回归的极点上 。夏至无云,是说无雨,三伏热,三伏热也是一个天气现象 。夏热三伏,冬冷三九 。夏热冬冷是其特点 。伏是最炎热之时,一般在夏末秋初,时长三十到四十日,夏至后三庚数伏,为入伏,十天后为中伏,中伏有十天也有二十天的,秋后头庚数末伏 。夏至无云三伏热,意是说夏至时无雨,到了三伏天就会变得更热,也是暗指干热无雨 。九九为重阳,九为单阳最大,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无雨,就预示着整个冬季会少雨多晴 。这几句气象俗谚都是说少雨多晴的,目的在于告诉警示人要注意,重视气象对农耕的影响,作好必要准备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
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 。
小时候听过爷辈的人说起过,那时候小,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现在想一想,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都是以耕种为主要生活方式 。长期的耕种生活使得我国劳动人民善于总结!
这两句是关于天气的诗句,上元指的是元宵节 。清明是清明节 。黄梅是指梅雨季!这样就不难理解了 。意思是,元宵节没有雨(雪),春天的雨水就比较少了 。劳动人民在春耕播种的时候就要注意防旱 。大家应该从小就听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话了,意思是清明节前后雨水比较多,如果这时候的雨水也稀少的话,那么梅雨季节就比较短了 。
不得不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总结出好多道理!
“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夏至无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这句话出至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关于农业技术和农政思想的书籍 。
这句农谚有别于一般的农谚,可以理解为当时农业专家说的话,用来指导农民判断天气的 。
这一段时间总是在网上看到关于“暴雪”、“冷到哭”、“连下几天”等一些关于天气的文章 。我个人认为这时候下雪、下雨对春耕还是有好处的,必定可以缓解春季旱情 。老话不是有“瑞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的说法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
【农村老俗话说“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是什么意思?】马上就要到元宵节了,古代这一天是非常热闹的,不仅要吃元宵,还要“去百病”,舞狮子、送孩儿灯等等 。判断正月十五这天天气情况的农谚也很多,比如“中秋云遮月,雪打上元灯”,“大年初十雨雪连,元宵佳节天地寒”,“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等等,都是通过之前的天气情况来判断元宵节这天的天气情况 。
至于准不准我们今年就可以验证一下老祖宗总结的农谚还有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中秋节那天的天气情况,如果不记得了也可以回想一下正月初十那天的天气情况,来验证这些农谚还准不准了 。
那么 “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一下,作为参考!
上元就是“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也可以理解为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清明指的是“清明”节气,“黄梅”代表了地域和气候现象,也就是说这句农谚是出至有黄梅的地区,拿到别的地方可能就不准了 。古代把梅子成熟这段时间下雨称为“梅雨”或“黄梅雨” 。这段时间有一个特点,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缺乏光照,器物比较容易发霉,所以,古代又把这段时间下雨称为“霉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