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是说,如果正月十五这天不下雨,那么春天土壤就会比较干旱 。土壤干旱对作物返青和早春种植都是有影响的,现在我们可以浇水灌溉,在古代可有没有这条件,基本上是靠老天赏饭吃的,干旱就意味着收成不好 。
另外,春季干旱也不利于我们打除草剂,因为土壤干燥,杂草为了自我保护,维持生长,就会关闭一些气孔来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在气孔关闭这段时间打除草剂,你说效果能好吗?所以,我们在给年后小麦打除草剂时,最好是在浇完返青水4-5天后再打除草剂,这时候杂草从土壤中露头了,除草效果最好,最彻底 。
清明节气已经是阳历4月份了,国内部分地区,有时春雨绵绵,有时春光明媚 。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这段时间下不下雨不仅对作物生长有影响,也对后期的天气情况产生影响 。
在国内湖北和江苏一带的农村,有“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的说法,在江西农村也有“清明宜晴,谷雨宜雨”的说法 。每年的3月份部分地区的麦农和蒜农开始浇返青水和追返青肥,有些地区的稻农也开始给水稻育秧 。但是,到了4月份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总下雨了,需要的是阳光,阳光充足秧苗才能长势好 。如果,这时候还阴雨绵绵或者出现“倒春寒”天气,就会导致早稻烂秧和死苗,小麦冻害减产 。所以,古代人是非常重视这段时间天气变化的 。
每年的初夏这段时间,从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一带时常会出现一段时间阴雨天气 。而这段时间也是江南梅子成熟的时期,所以,我们也管这段时间下雨称为“梅雨” 。我们从古书上也能看到这方面文字记载,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 。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等 。
所以,古人把每年6、7月份梅子成熟这段时间出现的持续阴雨气候现象,称作梅雨季节 。
因为这段时间,由于连续下雨,阳光奇缺,空气湿度比较大,大棚作物也容易得“灰霉病”等一些低糖类病害,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所以,人们也把“梅雨”叫作"霉雨" 。在明代谢在杭写的《五杂炬·天部一》古书中也有相关记载:"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 。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看来梅雨季节到来对作物生长和百姓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在江南民间也有“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的说法 。
梅雨有正常梅雨、早梅雨、迟梅雨、特长梅雨、短梅、空梅、倒黄梅等划分 。当然了,这些划分只有正常梅雨是有利的,一般6月中开始到7月中旬就结束了,不会带来影响 。出现特长梅雨,意味着灾害,像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就是由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 。"短悔"和"空梅"表现的气候现象和特长梅雨相反,出现的几率也是不多的,一般平均10年会出现1-2次,出现这种气候往往会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
“梅雨”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是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的 。正常梅雨到来时正好是春耕夏播农作物需水的重要时段 。如果,来得晚和持续时间长就会出现田间积水的情况,会导致作物出现沤根烂根,影响根系呼吸作用,出现黄苗、死苗和一些病害 。特别是对油菜、大麦、小麦、元麦影响较大,因为,田间湿度大又密不透风,容易导致赤霉病高发 。但是,过晚和过少也不行,容易发生干旱,也不利于庄稼生长 。
-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农村各地都有哪些乡间习俗?
- 如何评价刘鹗的《老残游记》?
- 农村一年交100元的是什么保险
- “抗糖化”产品真的能抗皮肤衰老吗?
- 猫老是叫唤怎么处理
- 宝宝老是边吃边玩怎么办
- 皮肤管理能阻止皮肤老化么?
- 什么叫老爹裤
- 女人要风水好,美貌多金,有好老公和乖儿子,再打理好西南方风水 大门一风水西南方有房子遮挡怎样
- 老年人养生吃什么比较好?滋补品怎么买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