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妙对文言文注释 孔融被收文言文翻译注释( 二 )


黄宪器量难测
【原文】
郭林宗[1]至汝南,造袁奉高[2],车不停轨,鸾不辍轭[3] 。诣黄叔度[4],乃弥日信宿[5]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6]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7]深广,难测量也 。”
【注释】
[1]郭林宗:即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幼年父母双亡 。东汉末太学生领袖,博学有德,善处世事和品评人物 。
[2]袁奉高:即袁阆,字奉高,汝南慎阳人,东汉时官至太尉掾 。
[3]轭(è):架在拉车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
[4]黄叔度:即上文说的黄宪 。
[5]弥日:整日 。信宿:住宿两晚 。
[6]陂(bēi):湖泊 。
[7]器:器识 。这里指度量 。
【译文】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 。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天两晚 。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
【评析】
郭泰分别去拜访袁阆和黄宪 。他的言行中虽没有正面拿袁阆和黄宪作比较,但是不难看出:袁阆是贤达之士,有着高深的造诣,是值得郭泰去造访的 。但是把袁阆和黄宪两个人放在一起的话,显而易见,袁阆的造诣远没有黄宪深厚,而且黄宪的人品、学识都胜袁阆一筹 。所以才值得郭泰在黄宪那儿住了”两个晚上” 。因为,即使他无法揣摩出黄宪高深的思想和道义,也可以从黄宪那学到很多的东西,同时,也表现出郭泰对黄宪的敬佩程度 。
陈谌设喻答客问
【原文】
客有问陈季方[1]:”足下家君太丘[2]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3]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4],上有万仞[5]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
[1]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六个儿子 。
[2]太丘:即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曾任太丘长,故称陈太丘 。
[3]家君: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 。
[4]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 。
[5]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
【译文】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 。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 。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评析】
陈谌知道对方是不怀好意,想要挑衅自己,于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 。他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有千万丈高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渊源;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润 。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呢?借它的寓意巧妙地应答了对方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 。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陈谌的思维之缜密,反应之灵敏 。而从他回答的话语中,一方面表明了儿子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的儒家伦理观念,另一方面表现的则是父亲亲民敬君的为官之道 。同时,也把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表现出来了 。
荀巨伯与友重义
【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胡[2]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3]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4]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