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秋分养生知识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转凉,空气也越来越干燥,人们进入了真正的秋天 。根据营养专家的介绍,秋分养生的两个重点 。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 欢迎参阅 。
二十四节气秋分养生知识
饮食方面:红薯和胡萝卜
秋分前后天气比较干燥 , 红薯和胡萝卜这两种食物都有很好的润燥作用 。坚果、秋蜜等也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利于秋季的身体保健 。
其中,秋分前一般气温偏高,属于温燥,适合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可抑制这种干燥 , 所以胡萝卜更好,因为胡萝卜不仅可以调节“温燥”的平衡,还能补气、消食 。有些地区秋分以后天气开始转凉,气候特征是凉燥,这个时候就更适合吃红薯,因为可以温热养肺,同时也可以润肺 。
胃病患者饮食注意
秋季是胃病的多发季节 , 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朋友,更应格外小心,以防旧病复发 。
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
第二点是避免过多食用 , 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芥末、浓茶、浓咖啡、酒及过热、过甜的食物 。尤其是油炸食物要少吃,这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 , 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
第三点是不要睡前进食(尤其是饱食) , 因夜间进食影响胃酸分泌过多,从而诱发或加重胃溃疡 。
起居方面:秋后三个地方别冻着
中医学有一种养生理论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春捂秋冻”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但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特别是心脑血管功能不健康的老年人 , “春捂秋冻”要注意分寸,甚至要“春捂秋也捂” 。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 , 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 。即使正常的秋冻,有三个“禁地”——头、肚脐、脚也是要严加保护的 。

入秋后外出的时候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额头上出汗水时不能见风 。这是因为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一旦受寒 , 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 。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四肢血管病的人,以及四肢不温的人和易感风寒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 。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 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

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 所以秋季睡前泡泡脚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
秋后老人拔罐要注意
立秋过后,早晚温差变化较大 , 关节、颈椎、腰椎会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不少人青睐于用拔罐来缓解这些不适的症状 。
但拔罐时 , 尤其是使用空气罐时,抽出的空气使皮肤的毛孔舒张,虽能拔出寒气 , 但毛孔处在开放中,很容易使阳气外泻,同时使外界环境中外邪入侵 , 特别是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或老年人更要谨慎使用 。
秋后祛寒气可以选择用艾灸的方法,使皮肤的毛孔处在局部温热的环境中,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外感风寒 。
秋分如何养生保健
饮食:清润温润为主
一场秋雨一场寒 。秋分后 , 气温骤降,气候干燥,不少人难以避免地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 。在饮食上特别要注意预防秋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