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荆防败毒散,出自明·《摄生众妙方》 。
【组成】羌活、柴胡、前胡、独活、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各4.5克),甘草五分(1.5克) 。
【用法】原方用散剂 , 每服15~30克,加生姜3片、薄荷3克,水煎服 。现代临床多有饮片作汤剂 。
【功效】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
【主治】疮肿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角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口腔感染、水痘等病症 。
1.忽性上呼吸道感染:以本方汤剂加减治疗59例,若体温>38℃ , 可酌情加量 。与炎琥宁注射液治疗59例对照 。疗程均为3日 。疗效评定以治疗3日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症状全部消失,随访5日无变化即为痊愈 。结果:痊愈36例 , 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2例 。且治疗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山西中医》2010年第3期)
2.病毒性角膜炎:以本方汤剂合阿昔洛韦、贝复舒滴眼液、滴宁局部点眼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151例(189只眼) , 在上述西药滴眼基础上 , 加服维生素B2片,阿昔洛韦片治疗180例(217只眼)为对照 。疗效评定以角膜上皮修复,角膜透明,荧光素染色(±),或视力提高4排以上为显效 。结果:治疗2周 , 显效率50.79%;治疗2月 , 显效率85.19% 。(《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第12期)
3.流行性腮腺炎:以本方改汤剂加减治疗120例,分别根据辨证属温毒入侵 , 邪在卫分;温毒蕴郁,卫气同?。晃露境闶ⅲ诜赣牟煌屑蛹?。疗效评定以治疗1~3日,腮腺肿胀及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 。结果:显效50例,有效64例,无效6例 。(《山西中医》2006年第2期)
4.口腔感染:以本方改汤剂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106例 , 治疗3~7日 。疗效评定以用药1~3日内,全身自觉症状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局部肿痛等症状消退为显效 。结果:36例急性颔下淋巴结炎患者,显效32例,有效4例;24例颌下腺炎患者,显效13例,有效11例;46例冠周炎,显效22例,有效18例 。其中6例在服本方的同时,每日静点青霉素针剂“总有效率达10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第1期)
5.水痘:以本方改汤剂加减治疗38例,疗程1~2周 。疗效评定以疮疹全部结痂、干燥、体温正常,无合并皮肤感染为治愈 。结果:治疗1~2周后,痊愈37例;未愈1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第4期)
【方解】以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发汗解表 , 开泄皮毛,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柴胡、枳壳、桔梗调畅气机 , 川芎行血合营;羌活、茯苓化痰渗湿 , 三组合用;意在解表祛邪与疏通气血津液 , 甘草调和药性 。祛风散寒之力较强 , 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较重者 。加入银翘 , 则更具清热解毒消肿之功,对于温热所致之疮肿初起,疗效亦佳 。
正如《内经》所说:“汗之则疮已”,凡壅阻于皮肤血脉之间的毒邪,可随汗而散 。但在临床应用时要注意掌握两点:一是必须有发热恶寒等表证存在 。二是必须是疮肿初起,对于疮疡已脓已溃,日久不敛 , 体质虚弱者,即使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 。正如《伤寒论》说:“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妊娠高热、类风湿关节炎、眩晕、小儿痢疾、麦粒肿、结膜炎、眼睑皮肤炎、玫瑰糠疹、夜咳、寒哮、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乳痈、痈、过敏性皮炎、老年性瘙痒症、髋关节滑膜炎、肾病蛋白尿等病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