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了高效课堂,老师更辛苦,学生学的更累,谁是高效课堂的受益者?( 二 )


如何打破这个死循环?把时间夺回来!
没时间的根源,是事情太多,能力有限 。能力有限的解决办法,是学习和思考 。可是如果时间只够用来应付各种事情,学习和思考只能是一种奢望 。因此,解决事情太多,要比解决能力有限更加紧急 。
事情太多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一个是把事情变少,另一个是把事情做快 。
1、把事情变少
“让教师安静的教书”的口号,似乎成为许多网络爆文的呼吁,也是许多教师的心声 。当然,呐喊归纳喊,我们也知道这个不大可能实现 。因此,我们更需要做的,不是坐等梦想实现,而是直面现实,把事情变少 。
把事情变少的思路,就是分辨手中事务的“乐音”和“噪音” 。许多教师在加班加点做完手中的事情后,却不知道自己的忙些什么,其实很可能是因为忙的大部分事情属于“噪音” 。
不少人听说过二八法则,对一件事情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往往只是20%的事务,它们属于“乐音”,而剩下80%的事务,属于“噪音” 。许多时候,当我们集中精力处理“乐音”事务时,会发现“噪音”事务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消失 。这是因为,“噪音”涉及事物的表面,而“乐音”涉及的是事物的本质 。
我们焦虑和忙碌的核心,是成绩和教学,因此,把事情变少的一个有效思路,就是分辨成绩和教学中的“乐音”和“噪音” 。
有个网友回复:“别把分数看的太重要,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这话不假,只是对时间来说缺乏衡量标准,因为它没指出什么样的重视程度才算合适 。
完全不看成绩,很简单;完全重视成绩,也不难;但是要取中间某个值,就不好把握了 。一个可执行的思路是,重视能够改变的,放手不能改变的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成绩和教学的底层逻辑 。
成绩的竞争,不像足球比赛,大家可以相互制衡,它本质上更像百米赛跑,每个人在自己的赛道全力冲刺,然后对比各自的用时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关注如何超越别人,不如关注如何正常发挥 。如果发挥失常,就算暂时领先,也不能心存侥幸;如果发挥正常,即便依然落后,也不必妄自菲薄 。因此,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以及大概率在考试中正常发挥 。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看待成绩和教学?》 。
记得有一次阶段考,按照以往惯例,我在考前都会紧张地翻课本查资料,看能不能找一到一些题目,临时帮学生最后突破一下 。后来一想,临近考试,学生的数学实力是来不及提高的,既然如此,调整状态,提高正常发挥的概率才是当务之急 。那么,临时出几个题,企图猜中试题,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恐怕不能,还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无谓的“安全感” 。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短板进行复习,并且自我调整状态 。于是我停止出题,只是给学生提出一些复习的建议,接着让学生安静复习 。结果成绩出来,发现学生的发挥并不比过去的差 。
从那以后,每逢阶段考的考前,我都把重心落在如何帮助学生完善复习方法上,这样一来,学生的复习效率随着一次次的大考得到提高,我自己也从中节省了一大笔时间 。
2、把事情做快
把事情变少,并不意味着时间就多起来,如果事情做的不够快,我们一样会很忙碌 。有三个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快 。
第一个办法,是优化做事流程 。
物理学中有两个概念可以让我们得到启发,一个是串联,另一个是并联 。
每件事情的执行都会有一些必要的流程,有时把某些流程的顺序调整一下,可以让执行变得更加顺利,达到优化的效果,这是串联的思路 。比如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先看学案备课,上完课后遇到问题,再回来翻看课本,结果发现漏掉了好多细节,于是又得往后面的课找时间弥补,如此一来,课程进度推的相当慢 。后来备课,我会先看课本,研读完一章的内容,得出一个基本思路,接着根据知识点,从课本、学案和网络上寻找相应题目,然后合理配置在接下来的课堂上 。这样一来,有时我只需要准备5分钟,就能立马去上课,而且不需要回头弥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