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概述】佛手为较常用中药材 。原名枸橼 。始载于宋·;《图经本草》 。具有行气止痛、疏肝和胃、化痰的功能 。《本草纲目》李时珍称为佛手柑 。对其形态述之颇详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smedica L.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成熟果实 。主产广东、四川、浙江、福建等省 。均为栽培 。
【生长环境】佛手多栽培于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海拔700m以下的平原、谷地 。四川省合江县则多种植于海拔400~700米的丘陵地带,尤以在丘陵顶部较多 。佛手喜温暖、怕霜冻,喜湿润、怕干旱 。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育苗地宜选择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地块,经深翻、整平后作畦;畦高15~20厘米 , 宽100~120厘米;大田直播东南向,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的山坑坡地或水田,于上年冬季深翻30~40厘米 , 让其晒白 。春季定植前碎土 , 作畦,畦宽25厘米,宽I米 。再按株距2~2.5米 , 在畦面上挖深40厘米 , 宽50厘米的种植穴,穴内放土杂肥,与土拌匀,待播 。
2、种植方法:
(1)扦插繁殖:广东和四川多在3~4月或7~9月温暖多雨时进行;浙江一带多在4~6月进行 。以秋季扦插最好 。其方法是选6~8年生、健壮、无病虫害、产量高的母树 , 取上年长出的健壮春、秋枝梢作插条(忌选徒长枝),剪成长18~25厘米 , 带有3~5个节,去掉叶片及顶端嫩梢 。在苗床上按株行距18厘米×;18厘米将插条插入土中,留1/3露出地面,盖上一层薄稻草,淋水至湿透 。
(2)嫁接繁殖:一般采用靠接法 。在夏至前后 , 植株生长最旺盛的时候进行,容易成活 。选择植株基部直径1~1.5厘米,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香橼作砧木 , 选上年春、秋抽出的大小与砧木相同的佛手枝梢作接穗 , 用接切刀将枝梢切一切面,用绳扎紧 。除雨天外,每天应向香橼(砧木)的根部浇水1~2次,约1个月后,嫁接切面即能愈合 , 此时可在愈合处上部剪去香橼的茎枝,在愈合处的下方将佛手的茎基部剪断 , 并将嫁接苗移栽 。嫁接繁殖的植株寿命长 , 结果早,产量高,但繁殖量小,可作培育良种时采用 。
(3)空中压条:于夏至前后,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2~3年生枝条,在近基部处将皮环切1厘米宽,用泥土包住切口,外面用席片或塑料薄膜包裹,每天喷水1~2次,约1个月后,长出新根,即可切离母株,进行移栽 。
(4)定植:春秋季均可,但以春植较好 。选阴雨天,每穴栽人种苗一株,为10~14厘米,让须根向四周伸展,用细土填穴,并向上轻轻提取数次 , 使根系顺直,再覆细土,踩实,覆土高于地面,淋足定根水 。
佛手植后 , 未成林前,可在行间间种黄豆、蔬菜等短期作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
【栽培管理】
1、苗期管理:育苗期要经常淋水,保持苗床湿润,适当追施数次腐熟的人粪尿或其他有机肥 。夏季天气炎热时要适当遮阴 。当苗高达50厘米左右时可起苗移栽 。通常每667平方米需插条1200~1500条 。
2、除草松土:种植后每年要除草、松土1~2次 。佛手根多横向生长,入土较浅,因此,除草松土不宜过深 , 以免损伤根系,每年冬季要培土保温 。
3、打顶、弯枝、摘侧芽:种植后1~2年当植株长至苗高80厘米左右时,应将顶芽摘掉,促进多分枝 , 打顶10~15天后,顶端叶片转为青绿色时,进行弯枝,把向上生长的枝条,慢慢往下弯,弯至离地18厘米左右时,将枝条顶端固定在插入土中的竹竿上 。弯枝宜在霜降至冬至期间 , 选晴天进行 。每年收果后修剪枝条,长出的侧芽留较健壮的1~3条,其余要摘去 , 以便培育出良好的树型 。但在6月抽出的芽往往发育为第2年的结果枝,不能摘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