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概述】天麻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赤箭” 。为名贵中药材 , 应用历史悠久 , 享誉国内外 。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功能 。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块茎 。原为野生,现大都改为人工培育 。主产云南,四川,贵州,陕西,湖南,湖北等地 。
【生长环境】天麻为多年生寄生草本,生于山地树林有蜜环菌的湿润肥沃的腐殖质土壤中 。它的生育期经过种子、米麻、白头麻、箭麻等发育阶段 。箭麻萌动后抽茎出土,即花茎 , 顶端着生数个小花 , 开花结果,形成大量种子,结实后地上茎枯萎,地下块茎腐烂解体,留下少数米麻 。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露天栽培天麻,应选择含有机质、质地疏松、排水良好、保水力强的山间荒地或林间空地,坡度以小于25 。为佳 。土壤以沙质壤土及腐殖质土为宜 。整地时间,北方于4月上旬至6月上旬;南方于3月上旬至5月中旬 。整地时要清除草皮、树根、石块,然后按50~80厘米的间距,挖宽40~50厘米 , 长60~80厘米的培养坑(又称间厢),深15~60厘米不等 。也有的不挖炕,采取平地培土栽培天麻 。
2、种植方法:
(1)培养蜜环菌:蜜环菌分布较广,适应性强,菌种来源丰富,多生于林间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或朽木和树根中 。培养蜜环菌的菌种,可在有野生天麻分布的林间采集 。没有野生菌的地方,可从外地解决 。
①培菌材料:橡树、桦树、枫树、榆树、栗树、杨树、榛树均可 。菌材中直径2~3厘米以下的称菌枝材,直径在3厘米以上的称菌棒材 。菌枝材多截成5~15厘米长的小段,菌棒材截成20~30厘米或45~60厘米长的木段 。截段后的菌材,应将皮部每隔3~5厘米砍3~4排鱼鳞口 , 再稍加晾晒,即可用于接菌培养 。
②培菌时间:6~8月均可 , 此时降水充足 , 湿度较高.有利于蜜环菌的繁殖,能保证秋栽天麻的使用 。
③培育菌种:用人工方法培育好菌棒和菌枝 , 以供育菌使用 。栽过天麻的旧菌材,虽已腐烂,但其上蜜环菌还很发达,也可用作培育菌菌材和菌枝的菌种 。以菌枝作育菌为好,因菌枝幼嫩,蜜环菌繁殖快,培育时间短,容易控制杂菌,并能用作培育菌材和菌床,特别是在菌材不足的情况下,可用作伴栽天麻 。一般菌材在每年4~8月进行培育,其方法是挖30厘米深的坑 , 坑底平铺备好的菌枝材1~2层,再横放几根没有杂菌、生长良好的旧菌材作菌种 , 棒间也摆满树枝,依次摆3~4层 。如果已有培育好的菌枝 , 便可在两层树枝上加一层菌枝,每层用腐殖土或沙土填满空隙 。其上盖土厚10厘米,呈弓形 。40~60天菌丝即可培育好,当6~7月培育苗床或菌材时,可用作菌种 。培育菌材,应选择山的阳坡地,以排渗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宜 。其方法为坑培法、半坑培法或池培法 。
④坑培法:一般低山区较干燥的地方采用此种方法 。坑深30~50厘米,宽45~60厘米 。也可根据地形和培育菌棒的多少而定,但每坑培育菌材不宜超过200根 , 以免感染杂菌 。将挖好的坑底铺一层备好的新鲜木棒,用土填好空隙,第2层放菌种(菌棒、菌枝、野生菌种等),如菌种不足 , 可每隔两根新鲜木棒放一根菌材,上面放一层新鲜木棒,再盖土10厘米,与地面平 。
⑤半坑培法: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中山区多采用此法,坑深20~30厘米,宽45~60厘米,培放菌材可高出地面35厘米左右;在地上部分摆放菌材时,上下两层应纵横交错,以免散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