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蝎养殖技术与饲养管理( 二 )


在自然条件下,蝎的食物来源是多种多样的 。人工饲养的饲料种类也应多种多样 。据试验观察 , 单用鼠妇虫饲养仔蝎几乎不生长,体重基本不增加,多数不能蜕皮;用洋虫与鼠妇虫交替饲养,可明显增进发育,大部分可以蜕皮;用多种虫混合饲养,蝎生长发育良好 。一般仔蝎第1次蜕皮后,每次吃8~10毫克的小虫,相隔大约10天再进食1次,共约3次 。成年母蝎1次可吃掉100毫克的小虫,一般20天1次 。产后母蝎 , 每天1次可吃100毫克,连续进食2天 。此时腹已饱满 , 10天后 , 又吃约100毫克小虫,至冬眠共约600毫克 。人工饲养时要适时适量投放饲料,以不残留或少残留为度,避免环境污染和浪费 。
2、龄期管理:2龄蝎脱离母体后,第5天至第2次蜕皮前后,为食欲旺盛期 。要保证有足够的食物 , 做到喂饱、吃肥,以便蜕皮和顺利越冬 。第2、第3年的5月、6月、8月蜕皮前后,均要喂足饲料,加强管理 。当进入成年蝎,开始繁殖时 , 应及时加盖塑料薄膜,搭设塑料棚,也可采用其他方法 , 保持蝎窝的适宜温度,同时供给充足的食物,延长蝎有效生长期 。
3、病虫害防治:
(1)病害:蝎吃了带病菌的食物 , 易感染细菌性病害,死后尸体变质发臭 。环境过于潮湿,易感染真菌病,死后身体僵化,并长出菌丝体 。蝎长期处于过度潮湿的环境,则造成组织积水,前腹部膨大,停止发育,严重时死亡 。蝎长期处于干燥的环境,土壤水分低于3%,肛门堵塞,停止进食,继而死亡 。人工养蝎因管理不当,还会出现热死、冻死、饿死及机械损伤等情况 。养蝎应以预防为主 , 一旦患病治疗较难 。
(2)天敌:主要是蚂蚁、食虫鸟、两栖类爬行类、啮齿类等动物 。可以通过封闭和隔离来防御 。
【收获与加工】4~5月间野生蝎出蜇刚爬到地表时捕捉 。此时,气温上升到20℃以上,地表湿润而温暖,蝎活动力弱 , 分布相对集中,腹中污物少,加工质量好,是捕捉的最好时期 。一般选择晴天,用竹夹或竹筷捕捉,放入瓶、桶等容器内 。捕捉的动作要轻 , 尽量不损伤蝎体,也不要放在塑料袋内,以免造成死伤 。
加工方法:取活蝎、食盐、温水(20℃~25℃) , 按10:15:40配比,首先将食盐用水溶化,加入活蝎,浸泡6~12小时,使其吐尽污物,捞入竹筛,浸过蝎的食盐水,弃除泥沙,置锅内煮沸去泡沫,再放入浸过全蝎,用竹篦压紧,盐水没过全蝎,用武方(大火)煮,随时补充水,约3小时,改用文火(小火),不再添水,经常翻动,避免底部烧焦 , 同时逐渐减小火力 , 待全蝎脊背抽沟,全身僵挺 , 色泽发亮,锅内水基本耗光时取出,置通风干燥处晾干即可 。
【全蝎养殖技术与饲养管理】【药材形状】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 。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如蟹螯,北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 。背面绿褐色 , 后腹部棕黄色 , 6节 , 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 。气微腥,味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