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概述】茯苓为常用中药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 列为上品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能,为医家常用药材之一 。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培育经验 。产品质量好、品类多,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菌核 。家种茯苓主产湖北、安徽、河南三?。送猓?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亦产 。野生茯苓主要分布于云南丽江地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地引种试种成功,产区日益扩大,除北方外,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 。
【生长环境】茯苓一般生于海拔400~1500米气温较高、光照较强、湿度较小的同山区 , 多见于阳坡 。土壤以沙质为主 。植被为松属针叶林,覆盖率在50%以上 。
【种植技术】
1、选场建?。涸灾周蜍叩某〉赜ρ≡裆持释寥? ,坡向南、西南或东南 , 坡度15 °~25 ° 。无白蚁滋生 , 未种过庄稼或3年内未栽种茯苓的生荒地 。选好的苓场应及时深挖 , 深度不能浅于50厘米,并拣净石块、树根、杂草 。挖场一般在冬季进行 。苓场翻挖后经暴晒、干燥备用 。按种前顺坡挖窖 , 窖距20厘米左右 。接种后根据苓场坡度及山势,修挖30厘米左右的排水沟,形成厢场,以便于管理 。
2、种植方法:
(1)菌种的准备:栽培茯苓的菌种有3种类型即鲜菌核、木筒型菌丝菌种、木片型菌丝菌种 。①鲜菌核:俗称肉引,要求新鲜、完整、无损伤,重2~3.5千克,生长旺盛,表面裂纹明显,外皮浅棕色,内部色白,浆汁充足 。②木筒型菌丝菌种:俗称木引,是传统产区用直径4厘米左右松树粗枝或幼树干为培养料,以鲜菌做种培育而成 。优质木引表面灰黄色,质稍泡松(但未软腐),香味浓厚,无杂菌污染 。③木片型菌丝菌种:俗称菌引,是用微生物组织分离方法,由菌丝中分离出菌丝体,经筛选、扩大培养而成 。
(2)备料:一般选用树龄20年左右的松树,直径10~20厘米的树干及蔸、粗枝等 。备料于冬、夏两季 , 北方及中原地区在立冬前后,苓农有“备料十冬腊 , 正月只能扫尾巴”之说 。南方有的在小暑进行 。
伐树有全伐和选伐两种 。全伐是将选好的一片松林砍光,用林场做苓?。》ナ窃谒刹哪谘≡袷室说乃墒鹘屑浞?,然后运到另外的苓场进行栽种 。伐树时应注意砍弯留直、砍密留稀、砍大留小,利用蔸梢和砍栽结合 。树伐后,随即剔去较大的树枝 。待略干燥后,用板斧将树干从蔸至梢纵向削去3厘米左右宽的树枝,然后每间隔3厘米各削去一道,使树干呈6~8边形(俗称削皮留筋),促其加快干燥 , 以利茯苓菌丝生长 。削皮留筋后的松树集拢到茯苓栽培场附近,锯成长60厘米左右的段木(俗称料筒),并选择通风向阳处按井字型堆码,日晒干燥 。
挖出的树蔸,可用同样办法进行削皮留筋及码晒 。未挖出的树蔸,应选择伐过不久、尚未腐朽、无白蚁栖居者,将地上部分削皮留筋,同时挖开蔸旁土层,砍断根1m以外的侧根,将露出土面的较粗侧根削去部分根皮,进行日晒干燥 。
(3)接种:冬季备的料 , 多在6月初前后接种,称夏栽 。夏季备的料,多在8月末至9月初接种,称秋栽 。用段木栽种茯苓,每15kg松材用菌引8片左右或短木引(5~6厘米长的木引块)五六块,或用引150~250克,直径20厘米的树蔸 , 一般用菌引15~20片 , 或肉引0.5千克,直径较粗,侧根较多,质地较硬的树蔸,接种量也相应增加 。
段木接种方法:在挖好的窖内先挖松底土,再摆放段木1~2层,使其留筋部位靠紧,周围用沙土填紧,接上引种 , 使段木与菌种紧密吻合,最后用沙土填实封窖 。不同引种接种方法有:①菌引栽培 。分为顺排、聚排及垫枕3种 。顺排法即将菌引木片从段木间的夹缝处一片片顺排夹放 。聚排法即将菌引木片集中叠放在段木夹缝的顶端 。垫枕法即将菌引木片集中垫放在段木顶端下面 。②肉引栽培 。分为蔸引、贴引及垫引3种 。蔸引法即将肉引的白色苓肉部分紧贴在段木截面顶端 。贴引法即将肉引块垫放在段木顶端下方 。③木引栽培 。分为夹引、蔸栽2种 。夹引法即将木引从中间横向对分锯成段,将其中一段夹种在中间 。蔸栽法即将木引锯成5~6厘米长的短块 , 每根段木顶端种1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