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蜈蚣为我国常用动物药材之一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为熄风镇痉 , 攻毒散结,通经止痛之要药,享誉国内外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10pencdra subspinipesmutilans L.Koch.的干燥全体 。主产湖北、浙江 。此外,江苏、湖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分布 。均为野生,近来已有人工饲养 。
【生活习性】蜈蚣主要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多栖息于荒山的阴湿灌木、草丛中及公路边、沟坎的石隙、土穴、树洞、落叶下亦常见 。蜈蚣性畏光,白天隐匿,傍晚至凌晨出外觅食、活动 。蜈蚣活动与温度、湿度有关,特别是天气闷热、雷阵雨前后更为频繁 。
【养殖技术】
1、选地建池:蜈蚣人工饲养分室内室外两种 。室内可用缸、瓶、盆、箱或建池饲养;室外都使用池养 。人工修养饲养池 , 应注意模拟或创造蜈蚣适宜生活的条件 。室外饲养池场地应选择背风向阳、有树木遮阴、潮湿但不积水的坡地 。饲养地高40厘米 , 内壁用农用薄膜覆严,接缝处粘牢,下部埋入土中,造成蜈蚣栖息的缝隙、洞穴,室内的杂草及树木应保留,以利遮阴 。饲养蜈蚣的缸、瓶与壁均应高30厘米以上,且光滑无缝隙 。最好配窗纱制作的盖子,以防蜈蚣逃窜及敌害侵入 。
2、饲养方法:
(1)种虫的选择及运输:蜈蚣种虫一般春季捕捉野生电体获得 。种虫的标准是:虫体完整无损伤,体色新鲜光泽好,活动正常,体长在10cm以上 。除去毒颚准备加工的商品蜈蚣,不久即死亡,不能做种虫 。蜈蚣种虫最好在当地或附近捕捉,随捉随送随养 。若需从外地引种,可用带盖的铝桶、铁桶、塑料桶等容器运输 。桶内盛放的种虫数量不应过多 , 一般以20~30条为宜 。桶内应垫些石块、瓦片、泥土、树叶、枝条,以增加蜈蚣的隐藏处,减少种虫间的残杀 。在树叶、枝条上洒些水 , 保持环境湿润 。在短途运输过程中不需喂食,若运输时间较长,可放一些去翅的苍蝇、昆虫或其他幼虫等饲料 。若运途或特殊需要精细运种,可利用试管或短竹简单条隔放运输 。
(2)饲养密度及雌雄配比:蜈蚣有互相残食的现象 。每个池或缸内饲养的蜈蚣最好是同龄 。饲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投放成体20~30条,幼体可适当增加 。雌雄配比,经验以2:1为宜 。
(3)饲养种类及投饵方式:蜈蚣以肉食为主 。人工饲养要求饲料简易而价廉 , 一般可在饲养池内堆积、覆盖干牛粪,短期投放碎肉、动物内脏等 , 使之生虫或诱虫供蜈蚣食用 。同时适当投一些蛙、蟾蜍或鳝鱼肉块进行调节 。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夏秋季安装黑光灯或大灯泡 , 进行诱虫 。有的试用活土鳖虫(雄体)、蝇蛆、人工混合蛹粉、鱼粉等喂食,也取得一定成效 。
蜈蚣一般进食1次可2~4天不吃东西,故人工饲养可2~3天喂食1次,但选食要求新鲜 。投食时间一般在傍晚 , 翌晨清除残剩食物 。投量以大部分吃完,剩余少量为度 。投食地点应设在池或缸的边缘较平坦的地方,可用瓦片、碎碗片等盛放饲料,以利观察及清扫 。
蜈蚣有饮水的习性 , 饲养池(缸)内应设盛水浅盆或盘碟 。夏季除应经常更换食用水外,尚需增喂一些瓜皮、多汁瓜果等,以补充水分,增加湿度 。
【饲养管理】
1、严防逃窜:饲养池壁的薄膜及瓶、缸的内壁须经常揩擦,尤其雨后更应及时清除溅,泥、污垢及积水,以保持池壁光滑,防止蜈蚣逃窜 。
2、调温防渍:夏季高温干旱时应注意遮阴防晒,傍晚时洒水保持环境湿度;暴雨后应及时检查 , 注意排水防渍 。冬季应加厚覆土或加盖草袋、芦席、薄膜等 , 以维持温度,防止雨雪侵入 。
- 地龙养殖技术与饲养管理
- 蛤蚧养殖技术与饲养管理
- 茯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枳实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桃仁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酸枣仁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石斛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青皮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姜黄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天麻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