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栽培技术

【概述】冬虫夏草为珍贵中药材 。始见于清《本草从新》:“冬虫夏草四川嘉定府所产最佳,云南、贵州所产者次之 。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 , 至夏则毛出之,连身俱化为草.若不?。炼蚧?。”对其形态述之颇准 。为保肺益肾、补精益髓、止血化痰之要药 。清代以来一直成为滋补珍品,行销国内外 。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CardycePssinensis (Berk.)Sacc.的子实体及其寄主虫草蝙蝠蛾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主产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 。均为野生 。
【生长环境】冬虫夏草生长于海拔3000~5000米之问的山地阴坡、半阴坡的灌木丛、草甸和高山分水岭两侧 。土壤有机质丰富、质地疏松、土质肥沃、水分充足 。
具有喜冷凉、耐湿的特性 。
【种植技术】
繁殖方法:冬虫夏草已进入无性繁殖试验研究阶段 。在人工培育虫草方面,有性孢子在实验室无菌条件下,长出菌丝,并能长出子实体和子囊孢子 。但进入无性繁殖阶段时,尚未能长出子实体 。目前对养虫、接种等项技术正在实验研究中 。
现国内有10多个科研单位分离出虫草菌,已有4个单位将分生孢子采取发酵培养方法,得到了菌丝体(菌粉),以菌粉代替天然冬虫夏草,已批量生产 , 投放市场 。
【收获与加工】野生冬虫夏草,一般每年5月底至6月中旬采集 。当高山冰雪开始消融,子座露出地面,多数虫草产生了子囊果 , 即可采收 。提前采收和掠夺式的挖掘,会造成虫草菌菌苗不足,导致虫草资源枯竭 。7月采集,牧草长高 , 寻找困难,虫体枯竭,不合药用,故须在5~6月最佳时季采集 。虫草挖回后,在虫体潮湿未干时,除去外层泥土和膜皮 , 晒干或用微火烤于后,用黄酒喷之使软,整理平直,用红线扎成小把 , 每把6~7条,再将小把捆成大把 , 每把200~300克,称“把虫草”,再用炭火炕干 。现多为散装 。
【药材形状】虫草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的复合体 。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虫体似蚕,长3~5厘米 , 直径0.3~0.8厘米 。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具环纹20~30个,近头部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 。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 。子座细长圆柱形,长3~8厘米,直径0.3厘米;表面深棕褐色 , 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 。气微腥,味微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