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哪些古桥?( 五 )


7、金鸡桥 。位于泉州市南安丰州镇九日山下的晋江上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江松、江谨常造船建浮桥 。南宋嘉定年间,石亭寺和尚守静倡建,有石墩17座,架木梁桥面,桥长100多丈(约300多米) 。后毁坏,经过几次重修都没有修好,行人只好靠船摆渡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建成金鸡拦河坝,长400余米 。1979年11月,修建金鸡公路闸桥,至1981年10月通车(接通省道后茅线和围禾线公路) 。桥长328米,共31孔(净跨10米的28孔,8米的3孔),桥面宽8米,桥的下部结构是石台墩,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空板梁,由晋江养路段工程队施工 。南安丰州的九日山下,流传着金鸡与黄龙的优美故事 。晋江之水清澈透底,直入泉州湾 。尤其是九日山巅的一块巨石,拔地而起,像一枝通天蜡烛,银光闪闪,挺拔俊秀 。每天拂晓,有一只金鸡从石中飞起,停立在石上,引颈长鸣,告诉人们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了,催促人们早起耕耘 。有一天,从昆仑山上下来一个黄袍道士,云游到丰州九日山下,得知金鸡在通天蜡烛上亮翅长鸣,认为有利可图,谎称只要把巨石打成佛像可保合境安康 。于是,他便把通天蜡烛凿打成佛像 。在即将完工之时,石像中突然飞出一只金碧辉煌的金鸡 。道士伸手急扑金鸡,却被金鸡啄瞎一只眼睛 。道士痛叫一声,从九日山巅翻滚而下现出原形,原来是一条独角大黄龙 。黄龙发誓要报金鸡一啄之仇 。它探知金鸡宿于晋江下游贫苦农民吴志家中,便兴风作浪 。这一来,晋江下游经常泛滥成灾,晋江两岸人民不得安宁,所以这段江俗称黄龙江(今有黄龙大桥) 。吴志见黄龙如此为虐,残害百姓,决心建一座大桥,降伏黄龙,但又没有资金 。金鸡得知后便吃下白米,拉出白银,吃下谷子,拉出黄金,为建桥降龙备足资金 。尔后,金鸡展翅飞到蓬莱仙岛,请来了神仙李铁拐、吕洞宾 。在两位神仙的帮助下降伏了黄龙 。两岸人民终于建成了横跨晋江的第一座石桥 。从此以后风调雨顺,人们为纪念金鸡的功绩,便把金鸡住过的山命名为金鸡山,把刚建成的桥叫做金鸡桥 。
8、顺济桥 。顺济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长500米,宽4.6米,顺济桥俗称“新桥”,在泉州市鲤城南门晋江下游 。因桥北靠近南门顺济宫(天妃宫),故称“顺济桥”,是福建历史名桥之一 。清朝道光年间《晋江县志》载:“顺济桥,在德济门外,笋江下流,旧以舟渡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丈余,翼以扶栏 。以近顺济宫(即天后宫),因名顺济 。以其造于石笋桥后,俗呼新桥 。明代顾珀、何乔远均撰文记其事” 。原结构基础采用全河床抛填块石和条石,桥墩为干砌条石,上部结构为石梁 。该桥全长338米,共31墩,跨径154米至76米不等 。桥北原特设段木梁桥,有警即吊起,以御敌寇 。筑有桥头堡,置戟门,昼开,夜有警闭,今皆不存 。南端桥堡上勒“雄镇天南”四个大字 。顺济桥原有桥墩31座,上有扶栏,历代均有重修 。1932年,地方军阀陈国辉派款征工,将石梁桥改为四梁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原石桥板全部拆毁,古桥面貌全非 。1956年中秋大潮时,一个登陆厦门的台风引发了泉州大洪水,冲断顺济桥和浮桥,特大洪涝50年一遇 。专家介绍,当时,洪水超过1946年并接近1935年的大洪水,为193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永春水位超出警戒线3.94米,安溪湖头超3.17米……其中,旧顺济桥水位超警戒线2.98米,防洪堤决口,涂门街水淹2米深,顺济桥与浮桥被冲断 。1958年,又遇农历五月三十大潮,依然是受一个登陆厦门的台风影响,泉州旧顺济桥水位超警戒线2.9米,受淹二昼三夜 。20世纪60年代又进行修补,将损坏的九孔改为简支组合梁,即在工字钢梁上浇注钢筋混凝土桥面板 。1993年9月—1994年3月对古桥进行加固、加宽和修缮 。现有桥长500米,宽4.6米,桥墩水下部分仍然保留宋代石船型桥墩的基础,桥面仍基本保留20世纪30年代的旧貌 。2000年,顺济桥15号桥墩毁坏,失去支撑能力,交通封闭 。2001年因桥梁年久失修,北侧第8、第9两个桥墩、南侧第5个到第8个桥墩几乎同时坍塌 。2006年7月23日,受台风“碧利斯”的袭击,顺济桥坍塌了3个桥墩 。2006年8月10日晚,顺济桥再次发生坍塌,桥体面目全非 。2010年9月受台风“凡亚比”的影响,顺济桥在这次台风中再次倒塌 。2010年11月,经泉州第83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具有800年历史的旧顺济桥拟改建为人行桥,以供市民登桥赏江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