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百科 fixity( 二 )


E.霍布斯鲍姆和T.兰格的上述观点,清晰地显示出现代性底色下传统是如何生成的 。我们知道,前现代社会是一种重视历史时间的社会,它坚持循环的、轮回的或者与神话式时间认识框架基本一致的历史观,因而拒绝用直线前进、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来解释社会的存在形态,因为这种历史时间意识强调一种断裂,凸现当下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不同,并以此来遮盖当下与自己历史的联系 。由于前现代社会是一种重视自己历史的社会,因此前现代社会是那种通过往前看来确立自身价值尺度的社会,过去时代往往成为当下效法的“典范”——被称作“古典”时代 。“现时代” (当下时期) 一词不过表达了“古典时代”之不断绵延 。在这种绵延中,古典时代始终被当做一个样板,“现时代”不过是与被称作“古典时代”的过去息息相关的连续性时间意识 。在这种时间意识中,变化是不合时宜的,发展只是简单重复 。时代的名称可以变化 (譬如从秦王朝到汉帝国),但时代负载的“道”是不变的 (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也),故尔,具体体现时代之“道”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仪式化、形式化的“习俗”以及受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等是世代延续的 。在没有明确断裂感的时代更替中,不会出现一套明确拒斥旧的价值系统的新的价值系统,并因为这种拒斥关系而使得旧的价值系统成为一种历史流传物,与新的价值系统相对峙而被人们称作“传统” 。传统只能与强调并具体实施断裂行为的时代相联系而被创造出来 。而这个时代就是以现代性标示自身特质的“现代社会” 。
按照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 的分析,前现代的社会是多样性的社会,而现代性社会是追求同一性的社会 。如迈克·费瑟斯通 (Mike Featherstone) 所说:“……,现代性已被视为导致了将统一性和普遍性观念强加于思想和世界之上的探索 。实际上,它的使命就是要把有序强加给无序,把服从的规则强加给未开垦处女地 。”
现代性的这种追求必然导致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紧张与冲突:一方面是多元化的价值和生活态度 (所谓传统) 的正当性,另一方面是与多元性相对立的全控意识形态 (现代性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的正当性 。解决这种紧张与冲突的惟一办法就是放弃“非同一性逻辑”,归化于“同一性逻辑”,使我们自觉选择的历史进入这样一个进程: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扩张,“一方面,现代制度不断向外扩张,通过全球化过程实现普遍化;另一方面,与前者结伴而来的还有诸多内部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也可以成为现代性的激进化 。这些内部变化过程是传统的撤离 (evacuation) 过程,是对传统的发掘并使之问题化 。”这就是说,当我们越是把现代性奉为一种普遍性的原则和规范,现代性就越发具有全控型意识形态特质,我们也就越发感觉到原本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的殊异性 。这种殊异感觉的不断强化,促使原本自然地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和规范在现代性的观照下成为问题,被当作与“现代”不同的历史流传物而搁置在“当下”的对面 。传统就这样被发明和创造出来,尤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说:“传统这个观念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 。”
总而言之,现代性本身体现为一种文化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必然要求一种注意力转换,即将注意力转换到认“现时代”为一个完整的新时期 。作为一个完整的新时期,“现代”不再被看作是“古典”的模仿,“现代”已与“既往”对立起来,“现代”与“古典”之间的关系明显失去了某个固定不变的历史参照系,“现代”就是“新”,就是对过去的不断更新 。如果说基督教世界的“新世界”意味着将要到来的未来世界,那么世俗的现代性概念则表达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表达的是一种断裂意识 。“现代性”要打破一切已经过时的陈腐规范的约束,建立新的“现代性”规范 。这样,现代执着于断裂,为断裂造就的“新”而不惜放弃连续性意识,结果成就了过去/现在、传统/现在等等的二元区分 。正如大卫·库尔珀 (David Kolb) 所说:“如果我们的多样性寓居使我们对现代性归于自身的统一性和纯粹性产生怀疑,那么我们也必须质疑在与现代图景进行比较时所描绘出来的传统生活方式图景 。实质性的传统生活可以是一种回溯性的建构,这一建构从没有像它被设想的那样存在过 。”这样,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就被揭露了出来:现代性时刻强调的与它对立的传统原来是它自己的产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