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歼击机 沈飞第4代机歼( 六 )


再一个就是三翼面的气动布局注定气动阻力要比单纯的鸭式气动布局更大一些,而且其雷达反射面积肯定也要更大一些 。为了降低三翼面所带来得气动阻力增大的问题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拉长机体长度,但是机体长度过长并不是什么好事,美国的F22隐身战机在后续的试验机型中其机体长度也相对应的缩短了一些,除了照顾隐身和机动性等方面外,也能降低整机的重量和造价成本 。而且雪鸮为了降低气动阻力也采用的小机头设计虽然能够降低机头处的气动阻力但是为缩小了机头处的内部空间,从而限制了大尺寸、高性能的机载相控阵雷达的使用,而这些都是雪鸮战机在设计上的槽点 。
总结一下就是,雪鸮战机的失败最核心的还是沈飞对于四代战机的标准认识不足,设计思想还是停留在早期的三代机注重机动性方面,对于四代隐身战机最核心的隐身能力的觉悟不够,同时在整机的气动布局上的失败也都是其竞标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
航空制造业大国在进行战斗机研发的时候会同时由不同的公司推出多种方案,进行竞争后择优定型生产,但具备这种条件的国家属实不多,比如印度的LCA战斗机,印度就一家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还具备点制造战斗机的能力,根本没择优选而取的条件 。作为顶尖的航空制造国,我国歼20战斗机在研发之初也有一个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就是沈飞的“雪鸮”歼14战斗机 。
歼14与歼20之争,最终胜出的是歼20,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隐身问题造成的 。四代战斗机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隐身,可以说是无隐身不四代,歼14与歼20相比,后者的隐身能力明显更好 。整体来看,歼14身上还是有众多苏27(歼11)的影子,苏57战斗机被称之为“拍扁的苏27”,歼14同样如此 。
歼14为了增强机动能力,同歼20一样装了一对鸭翼,本身战斗机的鸭翼对隐身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不增加其他翼面的基础下,而歼14战斗机鸭翼、水平尾翼和双垂尾一样不缺,歼20战斗机虽然也有鸭翼,但歼20没有水平尾翼,歼14这种设计不仅看起来非常复杂,对隐身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
另一个是进气道,歼20的两侧进气道入口进行了大幅优化,入口处面积更小,而歼14的进气道则设置在了机腹下,无论是进气道的位置还是形状大小,与苏27战斗机都非常相似,这种设计的隐身效果自然不如歼20,从这个角度看,歼14的隐身设计与苏57非常相似,苏57同样是水平尾翼和垂尾都有,大大的进气道也是在机腹下,唯一的不同之处是苏57用可动边条翼代替了鸭翼 。
还有一个原因是歼14的机体太大了!歼20的机身长度为20.3米,是几款四代机中最长的,而通过苏27深度改进而来的歼14机身长度甚至超过了歼20!战斗机的主要作战任务还是制空,如果机体太过庞大自然会影响到机动能力和制空能力,况且又没有动力强劲的发动机实现“砖头也能飞上天”,因此歼14相对庞大的机身也不讨喜 。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网友认为歼20的航电系统也比歼14先进,事实上这一点是不存在的,成飞和沈飞都不直接生产航电,歼20和歼14无论哪一款最终胜出,定型量产后的航电系统都是差不多的 。歼14的优势是基于苏27(歼11)改进而来,整体比较成熟,便于快速实现量产,而歼20则比较超前,对成飞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
本来就不够成熟,着力点还弄成了机动性,而且还是亚音速机动性 。
沈飞通过歼8III对三翼面布局有一定的经验积累,雪鸮就是以此为基础,揉合了苏27的一些技术发展而来的 。雪鸮的三组翼面布局比歼20的鸭翼三角翼布局多了一对活动的平尾,可别小看这一对平尾,它带来了超重、超长(达23米)和骤增的阻力,以这种布局,就算是涡扇15也很难让雪鸮实现超音速巡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