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酿豆腐用什么豆腐 客家酿豆腐的寓意


衣冠南迁的客家人不仅保留了中州古韵,还将古时的美食制作方法带到了岭南,并根据当地实际加以改良,形成了多彩的饮食的文化,酿豆腐就是其中之一 。
刚端上桌的酿豆腐还在砂锅里咕噜噜地抖动着,滋滋冒着热气,香气四溢,这是客家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无论是宴请宾客,还是家人团聚,它都是客家菜的首选 。朴素清雅的豆腐配上香浓可口的猪肉,既缓解了肉的油腻,又不觉得豆腐的寡淡,是客家人在传承古味上的创新 。
“蒸酒、酿豆腐,无人敢称师傅” 。这是流行于客家地区的一句谚语,说的是这两道美食的制作需要较高的水平 。虽然无人敢称师傅,但在梅州,客家酿豆腐味道最好的,当属五华 。清代嘉应州有句谚语:“长乐酿豆腐,平远石铺路,兴宁中意胡椒煲猪肚,程乡人爱白衫套乌裤” 。足以说明从古代起,五华的酿豆腐就已久负盛名,直至今日 。
渊源
寄托对故土中原的思念
客家酿豆腐,“酿”是一个客家话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 。客家人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中,在油锅里煎到两面金黄,然后盛在砂锅里炖,最后再放进芹菜或葱花,一锅香飘四溢的酿豆腐就可以上桌了 。
从这一制作方式可以看出,酿豆腐和饺子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将肉裹在小麦或豆制品制成的皮里 。因此,有传说这道菜源于北方的饺子 。客家人从北方而来,一路南迁,习惯了北方的饮食,来到南方以后没有小麦制成的面粉包饺子,于是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旱地种植较多的黄豆磨制成豆腐,以猪肉和蔬菜等混合制成馅料,以豆腐作面皮,把肉馅嵌入豆腐中,即形成“酿豆腐”,然后再蒸熟,以这种食法来代替吃饺子,用酿豆腐寄托对北方饺子、中原文化的感情 。
酿豆腐是否真的源于北方的饺子,这点无从考证,但其形成于客家山区,与客家人艰苦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大埔县,有这样的说法,认为酿豆腐是客家人因山区条件猪肉不多,但招待客人时又要饭菜漂亮,故把肉酿在豆腐中,这样酒席便丰盛且风味独特 。客家大多生活在贫瘠的山区,经济的贫困促使他们在饮食技巧和烹调风味上寻求补偿 。
大埔对酿豆腐由来的说法,证明酿豆腐最初动机乃是出于山区经济学的考虑 。在酿豆腐中,融入山区客家的地域特色、经济环境、待客智慧和烹饪技巧等民俗风情 。酿豆腐的诞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漫长的客家美食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 。后来,客家人根据酿豆腐原理又制出酿苦瓜、酿茄子、酿蛋等“酿”系菜来 。
酿豆腐后来能被更多人知道,离不开两位客家人——张其翧和洪秀全 。
张其翧,字凤孙,嘉应城东留余堂人,曾主持黄遵宪家的私塾“桐华馆” 。他在《已未逢乱在家赋闲后就鄢荆山明府馆由陆丰至花县咏事十首》之八写道:最难兄弟赋怡怡,风雨联床话一时;不食官厨食私馔,家乡风味煮来其 。诗中的“来其”指的是四川方言中的豆腐,“家乡风味煮”,指的就是酿豆腐,诗歌尾联的意思是说,他不吃私塾提供的菜,煮一碗嘉应豆腐以佐食 。不料“家乡风味”令花县人刮目相看,遂为世所知 。
酿豆腐还隐约见于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饮食中 。洪秀全虽在天京当天王,但仍不改喜爱豆腐的习惯,他在天京的二郎庙设立了专门的豆腐衙制豆腐 。天王宫中设“典天厨”官两人,正典厨职同主将,比义爵大将官高一级,“正典天厨”的重要职责,就是做酿豆腐 。《太平天国野史》之“天王御膳”载:洪秀全令把上等珍珠包入豆腐中,蒸炖半天,珍珠膨大三、四倍时就又软又烂,就与豆腐一样了 。在这里:食料上,客家酿豆腐以豆腐包肉,变成以豆腐包珍珠;烹饪方法上,仍然是久炖,直到把珍珠炖软 。可见,天王洪秀全的豆腐就是客家酿豆腐:其奥秘在豆腐酿珍珠(或肉)和久炖 。不过,他把百姓家常的豆腐酿猪肉变成了豆腐酿珍珠,成为奢侈华贵的宫廷酿豆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