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风水四大局水法秘诀 杨公风水二十四山三合水局用法( 三 )


茶道 , 就是一种“过程美学”抑或“过程哲学” , 过程高过结果 , 同时 , 自然也就是世俗的 , 茶道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和哲学 , 这是我的独特看法 , 也许更切近于茶的本质 。
中国人的茶道 , 始自唐 , 光大于宋 , 肇极于明清 , 近代以来虽稍有衰歇 , 但嗜茶、品茶、尝茶的风气绵延不绝 , 近年来又有中兴之势 , 茶的复兴(特别是普洱茶的兴起)成为了当今“生活美学”重兴的急先锋 , “生活美学”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理念支撑 , 位于昆明的弘益大学堂就已以“生活美学”为核心培养出五千多中国茶人 。
古人历来重人品 , 既有诗品与人品合一论 , 也有“茶品”与人品合一论:饮茶可以见出人品、境界的高低 , 又可以促进人品、境界的提升 。茶人合一 , 乃饮茶当中的一种境界 , 这当然也是高层次的理想的 。其实 , 饮茶与人的道德、境界之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 , 嗜茶如命的人中 , 也不免有贪财好利之徒 。更应看重的 , 还是茶道、茶艺的过程具有的“洗尽尘心”的可能性 。品茶为人摆脱世俗桎梏、重返生命的自由之境打开了一扇门 , 至于能否实现这种境界 , 则要看品茶者本人是否情愿了 。
【“三合其美”的审美体验】
茶 , 其实有“三美” , 但三美却不一定非要仰仗名茶、名水与名器 , 那么 , “茶之三美”话源何处?
【杨公风水四大局水法秘诀 杨公风水二十四山三合水局用法】《老残游记》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就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申子平、黄龙子和玙姑坐而论道 , “话言未了 , 苍头送上茶来 , 是两个旧瓷茶碗 , 淡绿色的茶才放在桌上 , 清香竟已扑鼻” 。申子平端起茶碗 , 呷了一口 , “觉得清爽异常 , 咽下喉去 , 觉得一直清到胃脘里 , 那舌根左右 , 津液汩汩价翻上来 , 又香又甜;连喝两口 , 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 , 说不出来的好受” 。子平大为惊异 , 问这是什么茶叶 , 如何烹制 , 为何这么好吃?玙姑说:“茶叶也无甚出奇 , 本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 , 所以味是厚的 。却亏了这水 , 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 , 泉水的味 , 愈高愈美 。又是用松花做柴 , 沙瓶煎的 。三合其美 , 所以好了 。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 , 无非种茶 , 其味必薄 , 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 , 味道自然差的 。”

杨公风水四大局水法秘诀 杨公风水二十四山三合水局用法

文章插图
所谓“三合其美” , 就是茶、水与煮茶的火候、器具 。
好茶未必是名茶 , 野茶也是美的 , 因为其味也厚;水也是美的 , 愈从高处取就愈美;还有烹茶的火候 , 煎茶的器具 , 亦是美的 。在传统观念中 , 茶属“木” , 泉为“水” , 炭为“火”(无论是鲜用的“松花”还是如今仍用的“核桃炭”) , 茶具为“金”(金属质的茶壶)、“土”(陶器制的茶杯) , 所谓“三合” , 实在是包罗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这五行相生相偕 , 则全其美;相克相悖 , 则成其恶 。品茶的学问 , 实在大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