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风水四大局水法秘诀 杨公风水二十四山三合水局用法( 四 )


“三合” , 乃是“天人之合”的学问 。“天”是茶叶、是泉水 , 是天然之物;而人 , 则指茶器、火候 , 是人力所能掌控的 。从高蹈处来讲 , 茶本身 , 就是秉承天地精神与自然情怀的 , 可谓是“天”“地”“人”“道”之合一 。茶 , 本于地 , 得于天 , 乃纳地之物养 , 采天之阳光雨露 , 这是“天”道;茶农的辛劳劳作 , 使茶得以显身 , 烹茶与饮茶更是将茶化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 , 此乃“赞天地之化育”之“人”道 。
回到茶器这个“人造”问题 , 陆羽《茶经》所列茶器就有二十四种之多 , 分别供碾茶、藏茶、洗茶、煎茶、饮茶之用 。到了宋代 , 蔡襄在《茶录》中将茶器精简为九种 , 有茶焙、茶笼(藏茶用)、砧锥、茶碾、茶罗、茶匙(解茶团、碾茶、筛茶、取茶末用)、茶钤(炙茶用)、茶盏、汤瓶(饮茶用)等 。稍后 , 茅一相专门写过一部《茶具图赞》 , 为器物封侯拜相 , 绘图作传 , 将所列的十二种茶具尊称为“茶具十二先生” 。
明清以后 , 随着清茶、散茶的风行 , 原来专门应付茶团的砧锥、茶碾、茶罗等都被淘汰了 , 取而代之的是专门冲泡茶叶用的“茶壶” 。古人饮茶 , 越到后世 , 越重其冲淡自然之味 , 因而不断剔除各种外在的作料 , 这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倾向 , 在茶器中也显现无遗 。如今笔者遇到不少茶人 , 他们都在复原唐、宋乃至明清的各种“茶事”之法 , 其中 , 就有茶人复原重造了古代的茶炉 。这种小炉子便于携带 , 在泉边烹茶的时候 , 既可以用来煮粥 , 也可以用以煮泉 。毋庸置疑 , 好的茶器与茶、水相得益彰 , 能给人带来极佳的审美体验 。日本茶道就精于此道 , 从中土舶来的“唐物”到朝鲜传去的“高丽瓷” , 皆成为东瀛茶道“素朴主义”美学之伴生品 , 中国茶所需之器 , 何不是如此呢?
晚唐诗人韩偓说 , “越瓯犀液发茶香” , “越瓯”是唐代越窑所产的青瓷茶盏 , 陆羽曾说 , “碗 , 越州上” 。越州茶盏好在何处?越瓷像玉一样温润 , 像水一样澄澈 , 其色青 , 与茶之碧交相辉映 , 格外赏心悦目 。晚唐另一位诗人徐夤专门写过一首咏越州青瓷茶盏诗《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 , 陶成先得贡吾君 。功剜明月染春水 , 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 , 嫩荷涵露别江濆 。中山竹叶醅初发 , 多病那堪中十分 。”
越窑在唐代为官窑 , 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 , 所以其制作工艺、成品都秘不外传 , 故而称之为“秘色” 。徐夤用“捩翠融青”来形容它的青翠欲滴 , 引人生出无限遐想 。“功剜明月染春水 , 轻旋薄冰盛绿云”则是说注入茶汤后的整体感官效果:茶盏青碧如玉 , 晶莹如冰 , 绿色的茶汤在其中轻轻回旋 , 香气氤氲 , 仿若绿云缭绕……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什么样的人 , 才有资格受用此等清福?所以徐夤不无得意地说 , 像我这样柔弱的病体 , 怎堪受用这“十分之福”?
【从茶壶到茶艺 , 品煮茶之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