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 , 点茶、斗茶之风盛行 。“点茶”是用茶末和以开水 , 制成膏状 , 然后用滚汤冲点 。热气腾腾的沸水点入茶膏 , 会激起纯白、细腻的茶沫 ,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汤花” 。“斗茶” , 就是三五茶友相聚 , 比试谁点出的汤花色泽纯白、造型多端、浮白长久 , 如今创新性的茶花制发是在杯中写字(如茶、风、道等字) 。陆游的名诗《临安春雨初霁》中所说的“晴窗细乳戏分茶” , 就是这种点茶游戏 。
宋代点茶名手如云 , 宋徽宗、蔡襄、范仲淹等均是个中高手 , 就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 , 雅好此道 。杨万里曾观赏过蜀地僧人显上人的点茶绝技 , 作诗赞叹道:“分茶何似煎茶好 , 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僧弄泉手 , 隆面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免瓯面 , 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 , 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尺高 , 注汤作字势嫖姚 。不须更师屋漏法 , 只问此瓶与何答 。紫微仙人乌角巾 , 唤我起看清风生 。京尘满袖思一洗 , 病眼生花得再明 。叹鼎难调要公理 , 策动茗碗非公事 。不如回施与寒儒 , 归续茶经傅衲子 。”

文章插图
要在径不盈寸的茶盏中 , 点出幻化万端、造型奇异的汤花 , 点茶人除了勤学苦练 ,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之外 , 还对茶盏做了改造 , 那就是从青瓷 , 变为黑瓷 。蔡襄说:“茶色白 , 宜黑盏 , 建安所造者绀黑 , 纹如兔毫 , 其柸微厚 , 燲之久热难冷 , 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 , 或薄 , 或色紫 , 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 , 斗试家自不用 。”建安烧制的茶盏色泽绀黑如漆 , 与白色汤花对比鲜明;纹理细密 , 激起的汤花匀腻;瓷胎稍厚 , 不易冷 , 汤花回旋往复的时间也就长了 。看来 , 想在点茶中品味“芥子须弥”之趣 , 也须上好茶器 。然而 , 点茶、斗茶毕竟还是以茶为戏 , 其看重的是茶的色 , 而不是香与味 。要体味陈金诏所说的“色香味三者俱全” , 功夫还得放在泡茶、饮茶、品茶上 。明代以后 , 散茶冲泡成为饮茶风尚的主流 , 于是泡茶之器——“茶壶”又风靡一时 , 一直延续至今 。
砂壶泡茶“盖而不夺香 , 又无熟汤气 , 故以泡茶不失厚味 。色、香、味皆蕴” 。所以这一时期紫砂工艺飞速发展 , 出现了一批紫砂名匠 , 如龚春、时大彬等大名远扬 。他们在明代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中大获其利 , 一柄紫砂壶竟然能卖到一二十两白银 , 还供不应求 , 而当时普通市民一年的生活所需 , 也不过六两银子 。这又是茶道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推动力的绝佳例证 , 市场推动的茶的普及 , 如今好似奢靡之晚明 , 名家所做的紫砂壶不仅供不应求 , 而且也被市场推上了天价 。
茶艺之中 , 更能显示人力功效的是“汤候” , 也就是煮茶时的火候 。这在唐宋的煎茶风尚中尤为重要 。有人说 , 茶之妙 , 全在火候 , 这从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煮茶技巧就能窥见一斑 。陆羽认为 , 燃料最好用炭 , 其次用干烈的木材 , 因为它们发火猛烈而无烟 , 不至于影响茶的正味;煮茶时要疾风烈火 , 煮至三沸 , 方可食用 , 但这些讲究在今天来说 , 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 古人煮茶 , 并非单纯烧水 , 而是乐在其中 , 享受烹茶的乐趣 。烧水烟熏火燎 , 有何乐趣?烹茶之乐 , 恰恰就是由此开启的 。
- 沙发前茶几 沙发与茶几商店风水好吗
- 门向东南的房子风水 入户东南的风水布局
- 租房子有哪些风水忌讳要注意
- 阳台四月份种什么蔬菜 四月份种什么蔬菜
- 在家种花需要注意这些室内养花风水
- 庭院灯风水的讲究 灯光的风水讲解图
- 澳洲山火影响墨尔本吗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风水怎么样
- 选楼层地下室算一层吗 风水选楼层地下室是不是
- 壮风水韵门面 导航去壮风水韵
- 过分迷信风水人的下场 坏风水真的很可怕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