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刘悦笛
谈茶之道 , 谈茶之美 , 就从一首著名且有趣之“茶诗”谈起吧 。茶诗早已是中国诗当中的特定品类了 , 这也许就是“诗茶合一”吧 。唐代诗人元稹有次品尝新茶后 , 写下了一首形式新奇的《一字至七字诗·茶》:
茶 ,
香叶 , 嫩芽 。
慕诗客 , 爱僧家 。
碾雕白玉 , 罗织红纱 。
铫煎黄蕊色 , 碗转曲尘花 。
夜后邀陪明月 , 晨前命对朝霞 。
洗尽古今人不倦 , 将知醉乱岂堪夸 。
这首诗妙 , 每句字数 , 从一到七渐次铺开 , 终形成了塔状 , 又以诗题(茶)为韵 , 在诗之表现形式上堪称精绝 。诗句所咏 , 极为切题:从茶这个字开始 , 从其叶的香嫩品质荡开思绪 , 联想到茶与“人”(诗人与僧人) , 茶之“形”(白与红)与“色”(玉与纱) , 又极尽精工地描摹了煎茶制茶之“前”(铫煎黄蕊色)“后”(碗转曲尘花)过程 , 进而上升到品茶的文化层面 , 暮邀明月、晨对朝霞 , 最终进入历史长河 , 茶后“洗尽古今人不倦” , 那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审美享受 , 此乃何等“美事”也!
所以说 , 茶 , 不仅帮助中国人洗尽了“尘心” , 还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之精进 。茶 , 其实无非就是中国人饮料嘛 , 但就是这个“吃茶”简单之事 , 竟被中国人“啜”成了生活的艺术 。“啜茶”这个“啜”字 , 甚妙 , 那就是茶要一口一口地去“品” 。
所谓茶中味道 , 是说茶味关乎道 , 它不是茶的生理之滋味 , 而更是人生的况味!

文章插图
茶 , 始终在生活当中呈现 , 既可以自己独饮 , 也可以款待友朋 。东瀛的《广辞苑》就解释:“茶道是以茶汤修养精神、探究交际礼法之道” , 原本在日本叫作“茶汤”而江户时代初期才开始叫“茶道” , 茶汤仅就“饮”而言 , 而茶道就有了沟通之义 。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 林语堂先生就曾幽默地说过中国人“最爱喝茶”:在家中喝 , 上茶馆也是喝;开会时喝 , 大家讲理也喝;早饭前喝 , 晚饭后也要喝 , 有了这“清茶一壶” , 似乎到哪里都可以随遇而安了 。
唐代诗人钱起有一首《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 ,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 一树蝉声片影斜 。”所谓“茶宴” , 是以茶代酒来宴请宾客 。从“竹下忘言”、“一树蝉声”两句来看 , 赵莒的茶宴举办 , 大概在盛夏的茂林修竹之中 。其中 , 宴会上品的紫茶 , 在唐代饮茶风尚中被视为上品 , 陆羽在《茶经》卷上也曾言 , 茶以“紫者上” , 而“绿者次” 。清风徐来、树影婆娑 , 三五好友寤坐清谈 , 比之于“竹林七贤”的痛饮狂啸 , 更是另一番风味 , 魏晋文人通过吃药喝酒入迷狂 , 唐宋之士则以品茗之清雅为尚 。
诗中所说的“羽客” , 指修仙的道人 , “流霞”则是道教传说中神仙的饮品 , 据说“每饮一杯 , 数月不饥” 。早在南朝 , 饮茶就已摒弃了羽化升仙的目的 , 而是借茶清心降躁 , 这里说的“全胜羽客醉流霞” , 更说明此岸凡俗生命、世俗生活的快乐 , 比那些美丽而又虚幻的传说更具价值 , 这就是“生活美学”之境 。
- 沙发前茶几 沙发与茶几商店风水好吗
- 门向东南的房子风水 入户东南的风水布局
- 租房子有哪些风水忌讳要注意
- 阳台四月份种什么蔬菜 四月份种什么蔬菜
- 在家种花需要注意这些室内养花风水
- 庭院灯风水的讲究 灯光的风水讲解图
- 澳洲山火影响墨尔本吗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风水怎么样
- 选楼层地下室算一层吗 风水选楼层地下室是不是
- 壮风水韵门面 导航去壮风水韵
- 过分迷信风水人的下场 坏风水真的很可怕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