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艾灸调脾胃、排寒湿的4个窍门

我有两次排寒湿的经历,想说与你听听 。
去年一个闷热的夏天夜晚,我开着窗户睡觉 。半夜起风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感觉后背靠腰部的位置,一动就疼 。不知道是生娃之后的老毛病犯了,还是夜里受了风凉到了,反正翻身都困难,像是腰上绑了一坨铁一样,沉重 。
我妈让我去外面的理疗店按摩一下,她说会很舒服 。我去了,按摩回来确实舒服,但是只过了一天,又打回来原形 。最后想起家里家里有艾条 。于是搜出来灸,没想到灸了一小会儿就不疼了 。

用艾灸调脾胃、排寒湿的4个窍门

文章插图
正是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艾灸的神奇 。燃烧的艾条持续不断地发出温热之气,就像阳光,渗透进我们的皮肤,走到经络里,甚至脏腑 。它能够自己找到寒湿邪气,并把它们给排出体外 。
当第二次我脾胃虚弱、被寒湿困扰的时候,我自然就选择了艾灸 。可是这一次,却怎么也灸不好 。
脾胃虚弱的我,总是没有精气神
当我察觉到自己脾胃虚弱,是因为有了一些自己能看到的身体变化 。比如肚子胀,睡觉流口水,而且舌头上有齿痕 。而且我的肚子还凉凉的,很胀,感觉不到饿,面色也比较暗黄,没有光泽感 。睡觉有时候中午或者早上醒来,发现居然口水挂在脸颊上,臭的 。“脾主涎”,应该是我的脾气很虚弱了,才会睡觉流口水的 。还有就是舌头胖大,像注水肉一样,淡淡的,还有齿痕,舌苔是白白的厚厚的 。
于是我照着自己买回来的书,又开始了艾灸 。大概灸了两周时间吧,结果是:灸的时候挺舒服的,有缓解,但最终还是打回原形了,而且有时候灸完了,还出现嗓子发干、长痘痘这些上火症状 。
我排寒湿不彻底,原来是方法和技巧不对
后来我一直想,是我技术不好?还是其他原因?直到遇到董老师,学习了艾灸课,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是方法没弄对 。总结起来,大概有几点:
1.辨证方法不对
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专门针对艾灸的辨证方法,而都是按照汤药的辨证方法来的 。中医上常见的八纲辨证,其实并不太适合用来做艾灸辨证 。因为艾灸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调节:虚者灸之,能扶助阳气;实者灸之,能发散实邪;寒者灸之,可以温中散寒;热者灸之,又可以散热邪 。
所以,董老师才根据各种经典医学著作里散在记录,和自己20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董氏古灸辨证方法 。一是压痛点辨证 。二是看舌象来辨证 。我们在做艾灸的时候,如果针对这些压痛点、异常点来灸,是事半功倍的 。
2.不知道什么是灸感,以及如何判断寒湿气是否排除
我开始以为灸感就像是烤火烤肉一样,只要热起来,寒湿就没了 。其实不然,董老师说,灸感,第一是透热感,也就是热沿着皮肤、沿着经络往里面渗透,扩散,感受是舒服的 。第二是正邪相搏感,也就是酸麻胀重痛等等感觉,说明身体的正气起来了,在主动和邪气做剧烈斗争了 。第三是开门驱邪感,就好像是漏风的破窗户一样,会感觉到凉飕飕的,实际上就是身体在排寒湿邪气了 。
用艾灸调脾胃、排寒湿的4个窍门

文章插图
3.操作不当,艾灸时间把握不好
我之前艾灸上火的原因,可能就是艾灸时间太长,灸量超了,或者艾灸穴位没选对,灸条与身体的距离太近 。其实,艾灸时间的长短或者说灸量的多少,就像吃饭一样,因人而异 。吃饭我们用的是反馈式喂养 。董老师说,灸量的衡量也是这样的 。
一是火足气至,简单点说,火足就是灸的时间大于30分钟,气至就是要全神贯注,要得气 。二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比如,在北方艾灸就需要离得近一点,在南方就远一点 。冬天近一点,夏天远一点 。病邪浅灸少点时间,病邪深多灸一会儿 。老年人和小孩子少灸一会儿,成年人可以多灸一会儿 。三是要适度 。就是灸了以后,感觉温热舒畅,即使停下来,还有余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