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后井水不能喝风水之说 井水风水不宜给不同姓人用


我国北方一些农村地区,有给小孩认干爹干娘的风俗,俗称认干亲,华东一些农村地区,则有“寄名”的风俗 。华南及西南一些农村地区,则有认亲爷亲娘的风俗 。这三种地方风俗有什么不同呢?

屋后井水不能喝风水之说 井水风水不宜给不同姓人用

文章插图

华南及西南地区的农村认亲爷亲娘的风俗,也叫“寄名”,但这些地方的“寄名”,与华东一些农村的“寄名”风俗截然不同 。华东农村的“寄名”,是把小孩之名寄在寺庙之中,其名字就像一个包裹一样,寄存在寺庙内,到时候还要取回家 。寄名也一样,把名字寄在寺庙之中,等到小孩长大结婚以后就得把名字取回家中 。
胡朴安编辑成书于1922年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集,对江苏省吴县的“寄名”风俗,有以下记录:
吴县有小儿寄名神佛之俗,此风全境皆然 。盖富贵家之小孩,娇生惯养,大半身体柔弱,时膺疾病,其亲乃至庙烧香,用红布制一袋,置小儿年庚于其中,俗名“过寄袋”,悬佛橱上 。自是以后,每旧历年终,僧寺备饭菜,送小儿家中,名曰“年夜饭”,其亲必给僧以钱;凡送三年始毕 。当过寄时,僧为小儿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取名“金生”“金寿”等类 。其亲并携小儿来庙拈香,呼神为“寄爷” 。及至成年完婚后,乃将红布袋取回,名曰“拔袋” 。
与北方农村的认干爹干娘的风俗,与华南及西南地区认亲爷亲娘风俗类似,即小孩不好带,常常生病,通过认干亲方式,要人带过难关 。北方农村的人认了干爹干娘,就是一辈子结亲,直到干爹干娘终老为止 。华南及西南地区认亲爷亲娘也是同样的道理,也是一辈子结亲 。

屋后井水不能喝风水之说 井水风水不宜给不同姓人用

文章插图

认干爹干娘和认亲爷亲娘的风俗和禁忌也是类似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方式,有的地方一般都有多种方式,有通过双方生肖属性是否相配来相认的,也直接相认的 。直接相认的在农村最为普遍,比如将那些吃百家饭的手艺人、救命恩人等认为干爹干娘或认亲爷亲娘 。
两地农村有一种有趣现象,就是通过“碰”和“撞”来相认的 。北方一些地方称“碰”,比如河南、陕西农村认干爹干娘通过“碰”来完成的,小孩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抱着小孩出门,碰见的第一个成年人即拜为干妈或干爹,并让其为小孩取名(一般取小名,又叫乳名) 。华南及西南地区认亲爷亲娘,比如湖南、贵州等地,只是在民俗风俗上,还是有很一些差别 。
现在对北方农村认干亲的风俗文章比较多,这里就不再介绍,本文重点介绍华南及西南一些农村地区认亲爷亲娘风俗 。这里要说明的是,农村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就是同一地区,其风俗习惯,会有一定的变异性 。这就像方言一样,同一地区的方言,外面的人听起来,好像口声相同,以为是一样的,其实里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民俗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同地方,不会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民俗,只是大体上相同而已,这也是民俗文化的特征之一 。
华南及西南地区认亲爷亲娘风俗,从内容上看,大部分与北方认干亲类似,但从名称上来看,又与华东地区的寄名说法相类似,同时也有一部分内容相似 。好像将两者的风俗融为一体 。

屋后井水不能喝风水之说 井水风水不宜给不同姓人用

文章插图

认亲爷亲娘风俗,其认亲的过程称“寄名” 。小孩认亲后,对夫妻的称呼,叫男的为亲爷,叫女的为亲娘,又叫恩父和恩母 。其他的人称之为某某的寄名爷、寄名娘 。寄名爷和寄名娘对小孩的称呼,男孩为寄名崽,女孩为寄名女 。小孩的父母与小孩的亲爷和亲娘则以“亲家”或“老亲”相互呼称,与男婚女嫁两方父母相互称呼是一样的 。这些农村地区亲爷亲娘总的来说共有三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