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县级行政区划演化 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在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五 )


2.撤地设市、撤县(市)设区或撤县改市
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统筹协调是紧密联系的复杂互动过程,乡村振兴过程也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城乡间优化调控的过程,我国已进入城乡关系变革和乡村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 。撤县(市)设区是把外围县市纳入中心城市管辖范畴,可以扩大城市规模,有利于城乡要素流动和土地配置,提高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有效整合农村和城市市场,对拉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等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撤县设市则是将具备一定条件的县改为市,重点发展小城市,关系到发展资源和各种利益的权衡分配,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规模水平和提供较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可促进乡村振兴进程 。
新疆的市辖区和县级市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与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相比,差距更大 。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新疆应对符合条件的县(市)进行相应改制,但同时应意识到,行政区划具有其规范性和权威性,不能盲目推进 。目前应该撤县设区的就是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和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撤地区设地级市,然后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阿克苏市、温宿县,和田市、和田县,塔城市,阿勒泰市撤县(市)设市辖区;加快撤县设市,奇台县、新源县、莎车县、若羌县、焉耆县、玛纳斯县、叶城县、巴楚县、拜城县、吉木萨尔县、额敏县撤县设县级市 。

新疆县级行政区划演化 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在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文章插图
3.行政区合并或撤县拆分
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县级行政区合并主要有县县合并、县区合并或县市合并,撤县拆分是指将一个县域的属地拆解后划归其他县级行政区管理并撤销原来县级区划,二者的共同目的是减少县级行政区划数量,扩大合并县域或相邻县域的治理范围 。通过区划调整,一是减少了乡村振兴所需资源的过度分割,避免县域间产业雷同和恶性竞争,能够促进乡村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有可能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县级政区的合并和拆分,可通过减少行政边界优化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培育较大的县域市场,形成新的增长极 。新疆县级行政区划数量多、规模小 。
新疆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区是莎车县,有897400人,而人口超过50万的县级行政区一共有8个,人口在30万到50万之间的县级行政区有16个,人口在20万到30万之间的县级行政区有25个,人口在10万到20万之间的小型县级行政区22个,10万人口以下的县级行政区多达34个 。
新疆这些人口较少的县域的共同特点是:一是乡村人口比重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除了若羌县,因为若羌县有红枣产业和钾盐矿及各种有色金属矿产业,若羌县是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县);二是所辖乡镇数量和行政村数量少 。考虑到有些山区县(比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富蕴县、木垒县、昭苏县、新源县、巩留县、柯坪县、乌恰县、阿合奇县、巴里坤县、伊吾县等)的特殊性(如区域面积大、人口少等),一些辖区面积小、人口少、经济欠发达、没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平原县域可考虑撤并或拆分,以减少乡村振兴的行政性障碍 。
4.边界调整
边界调整是对邻近县级行政区划的部分村庄或乡镇进行管辖关系变更,令所辖行政区面积互有消长,从而满足某一发展需求,近年来处于高发状态 。在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架构中,乡村振兴战略仍需重视政区的作用,政区边界调整符合乡村振兴需求 。村镇是乡村地域空间上的重要节点,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县级区划边界地区的村镇往往位于两个以上行政区交界,是不同行政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变换带,由于距离较远,接受中心城区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输出和扩散作用微弱,同时也是管理较薄弱的地方,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可强化这些村镇的地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空间基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