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李修文不认为自己一辈子都要写作,一直做影视也行 。现在他越来越感受到,写作就是在山河里洗心,就是在神像前痛哭,“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的宗教 。”
当一个作家怀着信仰般的虔诚进行自我救赎式的书写,情感上的激烈与炙热化在笔端,很容易被解读为主观上进行了语言的美化和炫技,这并不是刻意为之 。如同一盆烧得正旺的火,热度是最直接的力量,之后,会有火冷,火熄,火星子慢慢飞,直至归于沉寂 。
《山河袈裟》出版后大半年,林东林收到李修文的信息,大意是对自己写作的警惕,警惕陷入一种既定的美学趣味,甚至美文式写作 。
写下那些篇章,李修文近似于服药,镇痛,也有麻痹的风险 。他要开始真正的功课——反思、自省,避免形成下意识的审美惯性,甚至写作惰性——“当年《滴泪痣》卖得好,我就写了《捆绑上天堂》,现在《山河袈裟》不错,我再写个复制品吗?”
“你是一个力求突破的人吗?” 我问 。
“我容易厌倦,不希望每次重复做一样的事,你得心应手,没有挑战和改变,好像永远这样子就可以,就很好 。”
年轻时,李修文吃过这样的苦头,结果就是一蹶不振 。《山河袈裟》之后,他蓬勃着强烈的写作欲望,却故意冷了自己很久,重读杜甫,读陶渊明,读古诗十九首,体味日常生活的正大和浩然之气 。
诚然,《山河袈裟》不是一个作家纯粹审美观念的产物,也是生活最终呈现的结果 。如果将它看作寒路上的一堆火,“你以为那是一堆火,扑尽之后可能也并没什么用”——转变,从《致江东父老》开始 。
苦水菩萨
2019年9月,李修文第二本散文集《致江东父老》出版 。10月,作家李洱长篇小说《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两人相识二十多年,李修文眼中,李洱是兄长级的“老人”了 。李修文的书,李洱读得很认真 。
李洱认为,李修文呈现了中国文学的一个探索方向——重建中国的抒情传统 。
“如今写作者,很大程度上与传统对接的道路消失掉了 。修文通过山河,通过江东父老,与历史建立了一个通道,我们看到了古典美学在传统中的复活,看到了苍茫的民间精神的续接 。”
文学作品中,小说通常最受瞩目,散文并不容易受到关注 。在文学批评家张莉看来,李修文的散文道尽人间气象,“我读到了散文应有的温度、高度和深度 。”
当下散文,大多聚焦于“我”,“我”很痛苦,很欢乐,“我” 失恋了,辞职了……在这样的写作里,每人都强调自我,但依旧是面目含混的的 “我”,难有共情 。
回观《山河袈裟》里的“我”,李修文意识到,那个“我”也并不够敞开,是急切的,焦虑的,带有释放感的,他对充满强制性的“我”开始产生怀疑 。
张莉发现,在《致江东父老》中,李修文的视角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我”在看油菜花、白杨树、戈壁滩,看行路人,他们也在看“我”,人与物在作家眼中,超脱抒情的存在,形成相互观照的平等对视 。
当李修文平息了汹涌的情感波动,将自己从重归文学的巨大狂喜中抽离出来,你能察觉,《致江东父老》的书写温度明显降了下来,有更多孤寒,更多人性的复杂 。与《山河袈裟》贴近自我、在乎自我与天地人之间的碰撞相比,李修文开始贴近他者,正视他者的疑难和困顿 。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何其广袤,会彼此眺望,也会无药可救,有时你伸出手,有时你缩回来 。”这次,李修文主动贴近要写的人或事,而不是把他们拉回来,“拉回我的怀抱中,或者拉回到……”
- 房间光线差怎么办 屋里阴凉风水怎样
- 风水喝形口诀 风水学怎样喝形
- 江西最大的狗市场 江西宠物美容培训学校
- 风水什么是砂水 如何看砂水
- 风水上龙气是指什么 风水龙气是什么
- 地理风水祖师是谁 风水地理师的祖师爷是谁
- 房间有哪些风水问题会影响睡眠 关于睡觉的风水学说
- 鲤鱼地风水 风水鲤鱼画稿图
- 男人带玉观音的好处 戴玉观音的风水好处是什么
- 福元风水实用吗 远行得福是什么意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