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判断是在现有的情况之下,全世界范围之内,包括中国,新车电商是否能够成功,我个人持有保留意见,很有可能汽车电商是一种趋势,但是新车电商有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 
孙勇:全新的观点 。 新车电商是伪命题 。 看来我刚才说的,为什么现在只有二手车电商活得还可以,这里面能够找到一点答案 。 请廖总谈谈 。 
 

文章插图
廖雄辉(汉腾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江西汉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我在汽车行业做过很多年,对于电商化销售对传统线下渠道的冲击和改变,一直在密切关注中 。
目前电商化渠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线下渠道,他们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改变的过程,不可能是完全替代的关系 。
最主要三个原因,第一:汽车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高的市场,卖方拥有的信息买方不一定全知晓 。
第二:汽车消费是在消费者家庭储蓄里占比较高的,不像购买快消品,所以做决策比较慎重 。
第三:在整个购买决策及使用过程中,角色比较复杂 。 决策者,出资者,使用者,体验者,评价者,建议者,各种角色贯穿信息收集、购买使用等环节,常常是分裂的,而不是集于一身的 。
正是因为这三个原因,所以电商化对传统线下渠道的冲击,不可能像对快消品一样剧烈 。

文章插图
很多企业,都尝试做电商化 。 把电商化渠道和传统线下渠道纵向排布,这两者的关系可以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电商化起到宣传集客作用,但是客户体验和成交必须在线下完成 。
如果将两者横向排布,非此即彼的选择,需要做出类似于零和博弈的决策,就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利润如何分配,利益格局如何摆布 。 出售一台车,线上集客者与线下成交者如何分配利润,这个问题很难解答 。
我认为中国未来汽车产业的销售渠道会向欧美、日本的方向发展,这些国家的销售展示区很小,可以用“局促”来形容,但体验和汽车售后相关服务区域很大 。
我曾经与很多借助电商化在售后零部件市场创业的人,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 国内由于没有汽车售后零部件认证的标准,消费者也没有可靠的渠道获知非4S店购买的售后零部件的质量信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互联网+售后服务配件的流通领域沟通成本极高 。
很多互联网+创业失败的人跟我谈了一个观点:存在即合理,传统模式是在多方重复博弈后达成的均衡利益格局,他们想用创新模式颠覆原有模式,结果铩羽而归 。

文章插图
孙勇:汽车的特殊性和场景的复杂性,导致电商不可能取代原有的传统渠道,只做有益补充 。 我们吴总是真正做汽车电商的,您原来做传统汽车的销售,现在做电商感悟更多,您做了之后,肯定有很多心得 。

文章插图
吴刚(我的车城CEO):今天讨论的主题很清晰:“汽车流通渠道的电商化变革 。 ”没有说汽车电商颠覆汽车流通,这意味着所有汽车流通模式都要有电商化的解决方法,我觉得这是定义 。
目前来看,汽车新流通里,电商化是一个标签化的表现,与传统4S店模式对比,业界希望有一种创新的流通形态的出现 。
几年以前有了电商的概念,汽车电商化的标签也由此衍生而来 。 到了目前这个阶段,现有的服务电商、新车电商、二手车电商,每一个新的模式都遇到不同的困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