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荒”阵痛里的中国能源大变局( 五 )


在运输端 ,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面掌握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国家 。 由于中国的大规模实际建设和运用 , 中国特高压标准已经被确定为国际标准向全世界推广 。
供给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端需求的快速增长 。 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和销售规模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 , 由于电动车的发展 , 2020年 , 我国有8家车企跻身全球市值排名前25强 。
随着我国新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 , 产业政策也迎来退坡补贴的调整期 。 过去 ,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得到了大量来自国家资源的扶持 , 包括政策支持、政府补贴、国企主导等 。 如今 , 产业政策正在从“扶上马、送一程” , 逐渐转向构建平等、开放、有序、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
从“碳能源”到“硅能源”的范式转换 , 也意味着大规模的基建重置和产业重构 , 这个过程中 , 我国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制约和实际困难 。
例如 , 在集中式光伏与农业互补结合中 , 一些经济合作项目不及理想预期 , 未来需要朝着更加复合化、智能化的技术方向发展 。 在分布式光伏与建筑物结合中 , 利用光伏替代结构性建筑材料方面研发力度不足 , 未来要朝着模块化、家电化的技术方向发展 。
目前 , 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程度已经达到70%以上 , 但在轴承、液压、变桨电机等精密设备和控制系统方面 , 核心技术还大量被欧美厂商把持 。
抽水蓄能是目前最成熟、经济效益最高的灵活储能模式 。 我国已建和在建抽水储能规模均为世界第一 , 但在整个能源结构中仅占1.4% , 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 尚有发展空间 。
我国锂电池整体规模全球领先 , 但在单体电池的制造精度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还有差距 。 锂电池的供应链虽然完整 , 但低端电池材料产能过剩 , 高端关键材料供应不足 , 工艺上仍有缺陷 , 亟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核心的“三电”(电池、电驱、电机)领域均有短板 。 动力电池仍然需要加大高比能、高安全和长寿命等方面的研发力度;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关键零部件如车用芯片、高速轴承、智能汽车所需的毫米波雷达等都还部分处于“卡脖子”状态 。
在政府扶持和国内市场的双重利好下 , 我国多个新能源产业脱颖而出 。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 新能源正从早期占道式的粗放式发展进阶为精细化发展 , 规模最大并不等同于拥有核心竞争力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 通过加大自主创新补齐技术短板 , 避免低端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 才能让我国新能源优势产业的竞争后劲绵延不断 。
4走出科幻片的未来能源2021年9月 ,  全球首个钍核反应堆将在甘肃武威试运行 。 虽然功率只有2兆瓦 , 却能为1000户居民提供电能 , 测试过后将建造更大规模的钍反应堆以实现商用 。
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是第四代核能系统的6种候选技术之一 , 能够将原本的核污染废料变成无害产品 , 而且比铀元素安全得多 , 既不会爆炸也不会融化 。 目前 , 中国是全球首个尝试将该新型反应堆商业化的国家 。
事实上 , 早在2012年12月 , 我国在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厂采用的超高温气冷堆技术 , 已经是第四代核电技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