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华能石岛湾高能气冷堆核电站
前沿的第四代核电依然是核裂变技术 , 而人类利用核能的更高志向在于核聚变 。 顾名思义 , 核裂变能量来自于原子分裂 , 核聚变能量来自原子聚合 , 核聚变本质上就是“人造太阳” 。 一旦人类掌握了核聚变技术 , 科幻片中的场景就将变成现实 , 开启人类能源利用的新纪元 。
全球规模最大的科研合作项目就是ITER , 全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 由中、美、欧、日、俄、韩、印七方成员共同研发 ,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 由超过3/4人口的科技强国心无芥蒂的联合在一起 , 共同研究同一个课题 。 ITER装置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 , 俗称“人造太阳” 。
我国也建成了自己的全超导托克马克EAST , 中文名为“东方超环” , 如今已经平稳运行了15年 。 2020年12月4日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
“人造太阳”工程目前已经进入研发阶段 , 另一个科幻片中的能源场景离我们似乎更近——在太空建设发电站 。 2021年6月18日 , 我国在重庆市璧山区开始兴建全球第一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 。
与地面太阳能电站相比 , 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可以不分白昼地获取能量 , 还能够避免大气层干扰 , 接收量级更高 。 收集的太阳能以微波或激光等无线能量的形式 , 传回地面上的无线能量收集站 , 再由收集站将能量转化成电能对外输送 。

文章插图
构想中的未来“太空发电站”
《流浪地球》里让地球在宇宙中实现旅行的动力 , “钢铁侠”胸前的超级环 , 这些科幻片中的未来能源技术正在现实中徐徐展开 , 而这距离我国造出第一台电机不过才百余年的时间 。
科幻的不是未来 , 而是过去和未来的时空距离竟如此接近 , 新旧两个时代的更替如白驹过隙 。 我们才刚刚解决了14亿人口的用电问题 , 就已经要重构现有的一切 , 做好准备去领跑一个新时代 。
参考文献:[1]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0 , 2021
[2]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 储能产业白皮书2021 , 2021
[3] 朱彤 , 能源转型中我国电力能源的结构、问题与趋势 , 2020
[4]吴敬儒綦连斌 , 中国电力工业2001-2020年发展问题探讨 , 2004
[5] 张薇杜广徐国飞 , 中国核聚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019
[6] 岳昊 , 从三对周期关系看我国历次“电荒”背后的逻辑 , 20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钛禾产业观察”(ID:Taifangwu) , 作者:熊文明 , 编辑:刘爱国 , 数据支持:钛禾产业研究院 , 36氪经授权发布 。
- 圣诞倒数日历“盲盒”,开出惊喜还是惊吓?
- 北交所要闻|北交所“碳纤维原丝龙头”大涨28%,市值突破200亿元
- 长短视频平台“攻城夺地”:城市营销这块蛋糕怎么分?
- 买酒必看“真快乐”严选商家直播抢低价美酒五粮液直降400起
- 大厂集体“失速”,互联网行业无望重回高增长?
- 滴滴公开“挖掘方法、装置、服务器”专利
- 瑞银维持阿里巴巴-SW“买入”评级目标价175港元
- 拼多多申请“拼多多支付”商标获批
- 鸽王之王,NASA 宣布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发射推迟到 12 月 22 日:原因是火箭“手滑了”
- 哪吒汽车要上市,能否和“蔚小理”一战?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