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的中台战事,谁是最终的赢家?( 三 )


笔者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 , 百度的飞桨好比一个公众图书馆 , 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借书、研究、学习 , 也可以使用书里的知识;而引入百度的AI中台 , 则好比是为企业移植了一个AI大脑 , 让AI能力成为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一部分 。

BAT的中台战事,谁是最终的赢家?

文章插图

前者 , 是外脑 , 随时可以用 , 在企业开始尝试引入AI来改进业务的“先行者阶段”、“工作坊阶段” , 或者本身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 , 使用“外脑”飞桨的成本是最低的;但如果你已经是一个规模企业 , 你需要形成自己的AI业务体系 , 那“外脑”就不如移植一个“器官” , 让它长在企业的数字化系统里 , 随时随地为企业赋能 。
引入中台的另一层面的价值是 ,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像百度这样有AI原生的研发能力 , 笔者访谈过很多AI的应用企业 , 比如有一家做卫星图像处理的公司 , 每天产生海量的数据 , 除了20%的提供给国土资源、农林水利等政企用户外 , 80%的数据无法产生价值 。
为什么?因为卫星图片的处理难度太高 , 需要手动裁切、人工识读 , 这就限制了效率 。 而卫星的数据又卖的很贵 , 一般的创业公司没法买来练手 。
BAT的中台战事,谁是最终的赢家?

文章插图

那么 , 这样就需要卫星图像公司拥有一整套的AI能力 , 从自动裁切图像 , 到开发针对各个行业的解决方案 , 比如需要观测建筑的就要有建筑物的识别能力 , 需要观测动植物保护的就需要动植物的识别能力 , 最后跑出来的结果还要放到云上供下游企业使用 , 这就需要方方面面的AI能力 , 而一个企业如果自建一个这样的AI团队 , 成本高到不可想象 。 这种情况下 , 引入AI中台 , 就相当于一次性买好了一个“毛坯房” , 剩下的只是“精装修”而已 , 这种集成了大量解耦能力的中台 , 不论是叫AI中台、业务中台还是数据中台 , 都是企业数字化层次跃迁的“法宝” 。
所以 ,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成体系而不是单点的引入AI能力的情况下 , AI中台就会越来越有价值 。
3腾讯 , 真的“没有中台”么?对于产业互联网的重要参与者腾讯来说 , 有一种颇为奇特的观点是——腾讯没有中台 。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 腾讯“没有中台”实际上是因为内部的业务模块差异太大 。
BAT的中台战事,谁是最终的赢家?

文章插图

论点提出者认为 , 阿里的业务相对集中于电商、百度的业务基本围绕搜索和信息服务 , 这样的业务模式都比较集中化 , 抽象的中台能力比较容易抽离和集中 , 也利于复制以快速推进下一部分的业务 。
而腾讯是一个典型的多中心业务格局的企业 , 从即时通讯、企业协同、游戏、大文娱等 , 彼此的业务核心各不相同 , 因此也很难用一个中台来驱动 。
其实 , 仔细沉淀一下就可以结合前文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腾讯的中台更像我们说的第二类 , 即建设之初就以服务外部客户为导向的中台 , 而不是纯自用版中台的“改头换面” 。
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 , 2019年以来 , 腾讯就产业互联网赋能 , 开始宣布开放的中台能力包括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 。
其中 , 数据中台包括用户中台、内容中台、应用中台等;技术中台包括通信中台、AI中台、安全中台等 。 腾讯指出——企业与开发者可以灵活地把这些技术应用到业务场景中 。
虽然是“外销版” , 但细分来看 , 腾讯中台还是保留了腾讯的某些核心DNA , 这种DNA的存在 , 使得腾讯中台的用户可以共用某一部分腾讯的核心能力 , 这和阿里、百度的中台有一定的相似性 , 如腾讯的用户中台指的是一整套囊括了用户增长、用户沟通、用户数据保护、会员管理等方面的客户管理工具;内容中台则是腾讯以企鹅号为中心 , 为合作伙伴和内容创作者提供高效的内容生产工具;而应用中台则是腾讯旗下的应用宝以「分发中台」作为核心功能全面向合作伙伴开放 , 打造全新的应用分发生态 , 提高应用分发效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