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B2B企业营销带动式增长


数字时代B2B企业营销带动式增长

文章插图

除了用产品或服形态来匹配合适的增长模式外 , 可以用一个变通的简化方法——以首单的平均客单价作为指标来简单划分 。 如果企业首单的成交客单价在2万以下则应该考虑一下PLG的可能性 。 如果在30万以上的话 , 要过多的考虑以销售驱动的方式为主体 , 如果在中间区间 , 企业很有可能忽视了MLG的体系化策略的匹配性 。
数字时代B2B企业营销带动式增长

文章插图

接下来 , 讲一下SLG和MLG的区别 , 上图左侧是SLG的增长模式 , 上半部分是市场的工作 , 下半部分主要是销售的工作 , 其实市场部在这种模式下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 但最后市场输出的线索成单转化的占比却较低 。 市场部往往在投放、品宣、内容、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 但是数据没有有效追踪到营销漏斗底部 , 整体转化也较低 , 造成难以用数据来证明市场工作产出 。 而销售的成绩比较容易见到 , 因为销售管理会强化在CRM系统维护销售线索和商机数据 , 导致销售自拓的客户占据了最终成单的绝大部分 。 在SLG的模式下 , 关键点在于单个销售的拓客能力和成单能力以及销售团队的规模 。 也就是说 , 企业需要单兵能力很强的一支队伍 , 当队伍越壮大时整个营收规模就会做到更大 。

而MLG的侧重点就相对不同 , 影响最终成交的获客来源占比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 也就是说 , 在市场在做完前期获客的工作之后 , 大量的线索能够比较有效的转化成较大比例的最终成交 , 对于销售自拓转成交的依赖性就会显著下降 。 在这个方式下 , 关键点在于协同和各阶段的转化率 , 市场要持续地输出高质量MQL、销售团队要有较强的成单转化能力 , 对于销售自拓能力的要求就会低一些 。

比较这两种方式 , 并不是说前者要依赖销售 , 后者要依赖市场 , 而是要强化双方配合 。 特别是在MLG模式下 , 更加强调把市场和销售的关系进行梳理 , 以一个顺畅高效的协作模式来助力增长 。

如今已经有一些B2B企业正在利用MLG的增长方式 , 与这些企业探讨经验后发现 , 在所有新增客户中 , 通过市场手段(广告投放、线上线下活动、社交营销、内容营销等)获取的客户占比明显高于销售自拓等方式 , 这就代表着这些企业的MLG增长体系已经较为成熟 。

那么 , 企业要如何评估自身的MLG成熟度呢?
02
评估MLG成熟度的方法
方法一: MLG INDEX (营销带动式增长指数)
MLG INDEX计算方式是分母为成交新客户总数 , 分子是由市场营销获客的成交新客户数 。 在传统的工业制造、化工这类行业 MLG INDEX占比较低 , 在5%~30%之间为主 , 某些新兴B2B行业(互联网、高科技等)最高可达到 40-70% 。
方法二:判断市场工作在营销漏斗中的深度
数字时代B2B企业营销带动式增长

文章插图

评估企业MLG成熟度的第二个方法是判断市场工作在营销漏斗中的深度 , 市场工作在营销漏斗中走得越深 , 那么MLG成熟度则越高 。 从上图中沿着营销漏斗方向的四个阶段来看 , 第一步必定要做的战略市场和品牌市场 。 一个产品要想推向市场 , 品牌、公关、媒体合作是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 。 第二步是线索开发 , 通俗来讲就是“留资” 。 为了能够将市场工作量化 , 不论是线下展会、线上直播、内容还是投放 , 都需要留资 。 以前可能是通过线下收集名片的方式 , 而现在变成了通过数字化的流程来进行客户信息的收集 。 第三步要挖掘客户需求 , 企业并不应该仅仅获得客户的基本联系方式 , 还要知道客户的需求是什么 。 销售部门有自己的方法去辨别需求 , 而市场部也需要建立体系去甄别需求 , 辨别客户的信息是否真实 , 需求是否匹配 , 更进一步的话还要培育和孵化线索 。 在这一步 , 就需要建立许多线索培育SOP , 将营销工作运营化 , 也可以叫做“潜客运营” 。 在需求开发这一步结束时 , 才是真正的MQL达成时间 。 最后一个阶段 , 是收入营销(Revenue Marketing) 。 企业要能够衡量所有的市场工作是否直接或间接的对销售收入产生了影响 , 是否可用营收来衡量市场的工作贡献 。 如果市场的工作已经大幅关联到最终的成交和收入 , 则市场工作效果就充分体现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