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将从粗放和低质量走向科学和高质量

当前 , 全球经济正逐步从管理型经济体系转型为创业型经济体系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年青一代的创业者不断涌现 , 中国年轻人的创业创新热情也不断被激发 。 然而 , 创业是一项系统性地工程 , 昂贵“踩坑学费”正成为创业者“不能承受之重” 。 如何让创业变得科学 , 如何降低创业者试错成本 , 减少创业失误 , 避免创业大坑?

创业将从粗放和低质量走向科学和高质量

文章插图

图为高维学堂联合创始人刘军
中国创业群体愈发年轻化 “科学家”创业成为新生力量
采访人员:当前 , 我国创业群体规模多大 , 具备哪些特点?
刘军:当前 , 中国创业规模还是很庞大的 。 国家统计局有这样一组数据:2020年 , 我国新登记市场主体2502万户 , 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 , 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亿户 。 然而 , 正如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一书中所说:创业是一件比难更难的事 。 初创公司三年之内死亡概率超95% , 业内称之为创业的“死亡之谷” 。
从创业者年龄来看 , 中国创业者群体愈发年轻化 , 年轻人较以往具有更强的通过创业获得实现自我价值和改变世界的动机 。 同时 , 创业者年龄与创业团队年龄呈现显著正相关 , 年轻的创业者更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创业 。
从创业者性别来看 , 男性仍是创业主力军 。 而且 , 业内此前的样本调查显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女性创业者更倾向于认同改变世界的创业动机;男性创业更倾向于认同积累巨额财富、高收入或延续家族传统的动机 。
从创业城市来看 , 北京、上海、深圳仍为创业者的主要集聚地 。 因为北京、上海、深圳基础设施更完善 , 在创业政策、市场和创业文化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 其人才资源、信息资讯、创投资本上的优势 , 让创业者更容易获取创业资源 。
采访人员:相较于20年前 , 中国创业者自身和所涉及的领域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刘军:20年前 , “创业者”的群体标签并未形成 , 可能用“生意人”形容更恰当 。 他们普遍有胆识 , 对商机比较敏感 , 所从事的领域更多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比如生活服务、工厂制造、建筑施工等 , 总体来说 , 偏向于“投资+体力”为一体的创业形态 。
随着中国商科教育(如MBA、EMBA等)的推广和发展 , 越来越多的“科班”人员选择创业 。 加上国家对于“专精特新”政策引导 , 资本市场的助力 , 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从幕后走向前台 , “科学家”创业成了一股新生力量 。 他们所选择的创业领域是消费升级和前沿科技 , 比如平台经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材料、云计算等 。 新时代的创业者 , 对个人财富的追求不再那么强烈 , 他们更多开始关心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 , 如何带领团队走向共同富裕 。
创业者需要“四有”:眼里有光 心里有数 麾下有人 账上有钱
采访人员:创业具有高风险高失败率的特点 。 您认为创业者在下定决心创业时 , 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心理建设 , 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刘军:创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 , 不夸张地说 , 其难度不亚于让火箭升天 , 需要“眼里有光、心里有数、麾下有人、账上有钱” 。 他既要赢得外部客户 , 也要建设内部组织 , 还要处理好政府和社区关系 。 既要关注事 , 又要关注人 , 还得关注到自己的身心 。 既要花好钱 , 又得赚回钱 , 还得分好钱 。 所以 , 也看到一些人说 , 创业是反人性的 , 是借事修人的过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