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卫生又有点臭,印度美食短视频究竟有何魔力?( 三 )


其次,美食类短视频迎合了大众追求美食的本能 。吃是人类永远离不开的话题,美食总是慰藉人心、释放压力的不二之选 。中国本就是饮食大国,天南海北的美食总是有一帮拥簇者,要不然《舌尖上的中国》《寻味顺德》等美食纪录片不会有那么多受众 。
印度虽然紧邻中国,但国内的本土饮食并不为人所熟知,因而观众们半是猎奇、半是出于对美食的渴望,去选择观看印度美食的短视频 。虽然印度街头一些卫生状况不佳的食品以及一些奇葩的食品饮料(比如牛尿做成的饮料)让人提不起食欲,但也有卫生状况比较好,且与中国饮食习惯相似的美食 。像坦多里鸡肉就是色香味俱全的代表,由酸奶和香料腌入味后放入烤馕的坑中烤制,别有一番风味 。
最后,印度美食短视频的火热也离不开一群短视频博主的推介 。痛饮一杯恒河水,在网络一战成名的刘庸就是代表 。
刘庸的视频作品中,最多的就是他带领观众朋友们尝试印度各种各样的街头小吃,除了为观众所熟知的印度芦荟汁、街头刨冰,刘庸还尝试过咖喱饼、烤玉米、脆球饼、炒面还有冰块水种种 。
镜头每一次都会简单粗暴的对准摊主做小吃的过程,伴随着刘庸简单的讲解,观众得以一窥印度街头小说的魅力 。再通过刘庸尝试美食时微妙的表情变化,和那句“干净又卫生啊兄弟们”,观众们虽没有亲口尝到,但对于味道的猜想也八九不离十 。
除了食物,印度的风土人情也能在这些短视频博主的作品中得到了解,切椰子的大叔好客的送来免费的番石榴,买奶茶的印度小女孩好奇又羞涩的朝镜头微笑,真实的印度的生活在镜头中得以展现 。
猎奇心理、追求美食的本能与一群短视频博主的推介,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了解到了印度美食 。观众怕的是猎奇对个人造成的不良后果,爱的是美食与异国的风土人情,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之下,印度美食短视频越来越火热 。
猎奇背后的国族想象,映照短视频审美的贫瘠
印度美食作为短视频的主题走红之后,不少短视频博主纷纷加入这一行当当中 。但仔细观察这些视频,大多是猎奇大于内容 。不少视频题目和封面都或明或暗地突出了印度小吃的怪异和不干净,以此来吸引观众 。视频弹幕和评论也充满了调侃和比较低俗的言论,每当有糊状食物出现,就有网友将其类比为排泄物 。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印度美食短视频逐渐背离了做美食视频的初心,更像是单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对印度这一国家的嘲讽 。
这种猎奇心理的无限放大,会容易导致短视频创作的难以为继 。
印度由于历史文化习俗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街头小吃的确不太注意卫生,但也存在一些相对比较干净的食物 。但每当短视频博主选择这些比较干净的小吃时,总有嘲讽的言论出现,“这次吃这么干净,下次可要取关了” 。
观众明知这些不太干净的食物食用之后,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但是还是有一些观众用这种“取关”的方式逼迫博主继续尝试不卫生的食物 。也正因为看中了这一部分观众猎奇向的审美,一些视频创作者就主打猎奇、审丑来创作,极尽各种手段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
但是这种创作是走不远的 。人的感觉阈限,在猎奇的刺激下逐渐扩大,当视频博主尝试不卫生的食物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他们必然会尝试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的东西,长此以往,只能造成短视频质量的低下和对视频博主身体的伤害 。
同时,猎奇背后所展现的,也是观众们对印度这个国家的想象 。短视频作为精神文化作品,充满了观众的凝视 。印度在凝视中被区分开来,成为了一个区别于主体的“他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