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暮吟望典故 秋暮吟望翻译赏析(12)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
[注] 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 。②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③耦耕,是指二人并耕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白色的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 。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令人心情愉悦 。
B.其一尾联写诗人想象中”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于桃源佳境 。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
C.其二颈联写道中山行 。诗人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自己为官清廉却将在这远地为官 。
D.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 。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己厌恶俗务,有归隐之意 。
【答案】C
【解析】 C.对”其二颈联”后半句的解读有误,诗人不是感慨”自己为官清廉却将在这远地为官” 。
12.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
【答案】诗人对政治党争、复杂官场感到厌倦疲惫,又担心政敌的迫害 。(2分)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自况为无用之材,”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有飞来的横祸降临 。(2分)(答用典酌情给分 。”散材”典出《庄子》)自己又像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卷起战旗、鸣金收兵的信号,表现诗人对党争、官场的厌倦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散材”和”疲马”都是作者自喻,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才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 。散材,指无用之材,用的是《庄子》中的典故 。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 。诗人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早已经感到厌倦,就好比久在沙场的战马,已经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信号 。
[原味翻译]
其一: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去,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 。岭上浮着的晴云像给山峰戴了一顶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像给树梢挂上了一面铜锣 。矮矮竹篱旁的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澈的沙溪边的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忙春耕 。
【秋暮吟望典故 秋暮吟望翻译赏析】其二:漫漫人生旅途如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对于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无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 。前几日的霏霏春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为官清正的友人 。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