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全文的意思 劝学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
君子说:学习不能够停止不前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而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挺直的如同木工的墨线,但用火烘烤,就可使它弯曲,进而做成车轮,它的曲度就像与圆规画的一样,即使再经过烈火的烘烤,太阳的暴晒,它也不能再恢复原样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变成这样的啊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加工才能取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学习广泛,而又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不会犯错误了 。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的高远;不亲临深溪,就不知道大地的厚度;没有听到过前代圣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但长大后习俗却不同了,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而使他们这样的啊 。《经》上说:“你们这些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要安守你的职位,爱好正直的德行 。上帝知道了,就会赐与你极大的幸福 。”融化于圣贤的道德的精神修养就是最高明的,没灾没祸的幸福就是最持久的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我经常整天思考,但不如学习片刻所获得的教益;我曾经踮起脚远望,但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就能看见 。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 。利用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双脚善于走路,但能够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桨渡河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君子的生性并非与别人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帮助自己罢了 。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南方有一种鸟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再用毛发编织起来,系结在芦苇穗子上,大风吹来,苇穗就会折断,窝里的鸟蛋跌破,幼鸟就会被摔死 。这并不是它的窝做得不好,而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 。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就能俯临百丈深渊 。这并不是由于它的茎能长这么高,而是它生长的位置使它这样的 。蓬草生在丛麻当中,不需要扶持它也能长得挺直;白沙混入黑土中,会变得跟黑土一样黑 。兰槐的根,就是白芷,如果沾上尿水,君子不愿接近它,普通百姓也不再佩带它 。这并不是它的本质不美,只因为沾上尿液才使它这样的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地方,交游要接近贤士,这样才是防止自己误人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