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为什么有人经常说: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二 )


以我11年的职场经验,看透表象抓本质,才是深度认识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路径:
(1)做得越多的员工,经常会被放在“聚光灯”下,每个人的眼睛都在拿着“放大镜”看你的一言一行,自然暴露出的“不足”和“缺点”就会越多,而且还会被“放大化”,往往会导致“成绩不抵失误”的结果 。
(2)做得越多的员工,就越容易“树大招风”,无形之中招致的“嫉妒”和“防范”也会越多,被作为潜在“竞争对手”的概率就会越大,而且与同事发生矛盾,甚至“得罪”的人也很多,自然就会在显性或隐性行为中“被打压”的可能性会变得很高 。
(3)做得越多的员工,会陷入职场中“干得多,错得也多”的不利循环当中,因为在领导和员工的认知和印象中,“一个错误往往需要十件事情来弥补”,想要挽回大家对自己的良好印象,付出十倍的努力或许才会有回馈 。
(4)做得越多的员工,“思维和社交”会陷入“停滞和倒退”的状态中,头脑中整天考虑的就是“眼前”的工作和具体”的任务,不会思考“职场战略性”和“晋升战术性”的问题,忙碌的工作节奏下,几乎没有参与社交的时间,更别谈“实用性”社交概念了 。
职场中干活的员工,天花板就是“业务骨干”,“业务管道”似乎就成了实干型员工的职场发展轨道,想要“脱轨”,掉头转向,朝“管理型”路径发展,一旦超过5年工作周期,基本都会很困难 。以我的职场经验,我认为“做得越多、死得越快”的员工,往往只有一种优势,那就是“苦干”,所谓的“情商”、“社交”、“察言观色”之类的职场技能,几乎为零 。否则,“实干型”的员工,纵然会有工作失误,职场中的“容错意识”,一般领导还是会具备的,“为工作而工作”,任何领导都明白这个道理,员工不可能会达到题主所说的那种情境 。
我始终认为:只有深刻剖析问题的表现形式、本质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提出的建议才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 。
我将围绕“员工做得越多、死得越快”的职场问题展开论述,着重从“实干型”员工的职场发展环境来进行系统阐述,下面的回答可以作为类似职场问题的标准教材来参考和使用:
(1)『八二定律』的“前置条件”
学过逻辑学的人都知道“三段论”,就是任何事情在下结论时,都会有一个“前提”,无论是“大前提”还是“小前提” 。
【职场中,为什么有人经常说:做得越多,死得越快?】同样,职场中员工“干得越多、死得越快”,符合“二八定律”也有一个前提,即“前置条件”,那就是:员工仅有的优势就是“实干”、“苦干”,除此而外,什么“社交”、“情商”、“恭维”、“攀靠”等职场生存技能,几乎为零 。否则,就不会出现“干得越多,死得越快”的现象,因为这并不符合“职场现实”!
(2)『劣币驱逐良币』的“背向现实”
把经济学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放在职场当中,虽然在理论上不是很契合这个职场现象,但是“劣币驱逐良币”却能很形象地反映出职场的“背向现实”:为什么干活的人经常不受领导重视,而看起来整天不怎么干活的人却获得领导提拔?
这种职场现象,似乎又到处都是,其实本质上判定一个员工到底有没有价值,并不是看这个员工到底做了多少工作,领导之所以重视这类员工,往往欣赏的是他们的想法、点子、思路以及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
但是,从表面来看,这种现象给人造成了一种“不公平感”,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从而使得很多员工都默默离职而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