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公平的取才办法 。科举出现于隋唐,成熟于明清,摆脱了过去以家世血统的选人标准,只要有能力,都有机会登上高位,获得官职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鲤鱼跳龙门 。在科举制度中,并非不可能 。
但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有一个问题值得探究:家庭出身对科举,是否有影响?一个人如果出生于官宦家庭,父辈有人当官,他在考取科举时,会不会有优势?换句话说,科举能保证多大程度的公平 。
从科举历史看,隋唐时,科举只是为平民提供一条当官的途径 。当时官员子弟并不以参加科举为荣 。所以,双方不存在太大竞争关系 。
从宋朝开始,由皇帝从殿试亲自选拔人才,科举地位飙升,官员子弟开始热衷参加科举,并以考取科举为荣 。
所以,他们跟平民子弟之间,有直接竞争关系 。朝廷为保证科举公平,开始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如防范科举作弊,裁抑大臣子弟等 。宋朝初期,大臣中仍有不少是官宦子弟 。到宋朝后期,平民出身的官员数量不断增加 。
而且,越到后面的朝代,随着经验总结,在措施上也愈加完善,手法也愈加狠厉 。即便到晚清时,官场贪墨严重,对维护科举依然十分重视 。咸丰年间,一品大员柏俊接受16两白银的酬谢,遵循人情,调换试卷 。这件事被查出后,柏俊与同案犯浦安、李鹤龄、罗鸿绎被送到菜市口斩首 。
柏俊是咸丰爱臣,咸丰皇帝也曾有意留他性命,但遭到大臣反对 。在清朝历史中,一品大员被杀并不多见,因科举被杀,可见维护科举公正在时人心中的地位 。
而在明、清时,科举制度可以尽力保证公正的情况下,官宦家庭出身仍有一些优势 。科举虽在选拔人才时有固定标准,但科举之前的教育,对之后的考试结果,仍有很大影响 。当时如果要参加科举,必须先通过童试,成为童生,到府州县学读书,才能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
官宦家庭子弟的好处在于,他们容易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 。而且,这些官宦家庭的父辈大多以科举出身为主 。他们在科举、官场上都有经验,对后辈子弟而言,会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当然,这种优势也是有限的 。因为过去宗族力量比较强大 。如果家族中出现一个好的读书苗子,仍是有机会被培养成才 。即便平民也是如此 。
只要能读书识字,在古代还是比较容易谋生的 。当然,那些贫困家庭的学子,在求学路上,仍是困难重重 。不过,过去在科举占有优势的,并非官宦家庭,而是科举家族 。那些重视文教家风的家族,更有机会培养科举人才 。
除了教育差距,官宦家庭子弟,可以不用担心在出身问题受到太多审核 。童生参加科举以前,需要填写籍贯和三代履历 。这是为了证明考生的身份 。过去每个县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考核籍贯,主要是担心出现有人冒充异地考生,抢占当地考生名额的情况 。
而考核出身,则是过去朝廷希望能招到一些家世清白的人 。因为科举是为了被选拔为官员 。朝廷担心,如果选拔一些家世比较糟糕的人,会影响官员队伍的质量,玷污朝廷名器 。
过去规定,如果是三代以内有娼妓、官府衙役、军户、戏曲演员,都不能参加科举 。
【古代科举考试中,家庭出身有多重要?】虽然在具体情况下,不一定会执行那么严格,可一旦受到严格考核,便是一个把柄 。不过,即便这样,在明、清时期,官宦出身跟非官宦出身的状元,仍可各占一半左右 。所以,相对而言,科举还是比较公平的,两者之间的优势,仍是有限的 。
- 在职场中别人对你说有任何事都可以找他聊,他很愿意倾听,这是不是客套话?
- 静坐养生,在宁静中获取健康
- 中医拔罐减肥原理
- 在以下六种娱乐中玩出好身材
- 蜂蜜苹果醋减肥法 瘦到尖叫
- 中老年人补钙食谱有哪些?
- 我特别喜欢喝茶,可我一直在喝中药,怎么办?
- 中年女子白发多,留什么发型比较好?
- 形势严峻!安哥拉不敌突尼斯,中国男篮可能将与伊朗争夺奥运资格,你怎么看?
- qq网名个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