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文言文原文 孔子游春原文和翻译


侍坐(网络图片)
目前正是春光明媚,人们纷纷去春游 。国人自古以来都有春游的爱好,连孔老夫子都是很看重的 。
在现行小学六年级语文里有一篇课文《孔子游春》,描写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春游的情形 。说是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凝望着泗水的绿波畅谈人生理想,在春风里歌舞弹琴 。其实,孔子是不是真的带学生去春游过,古书上并没有记载,这篇课文只是根据孔子和学生涉及春游的谈话附会出来的,孔子的谈话倒是确有记载 。
那是《论语·先进》里记载的 。有一次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围着孔子坐着聊天,孔子要大家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就谈论他要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冉求说要使百姓饱暖,公西华认为最重要的是复礼,孔子都没表示赞同 。曾点一直在旁边弹瑟,听到老师问他,他才把声音逐渐放慢,然后“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
孔子赞成曾点(网络图片)
曾点就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用白话讲就是:暮春三月,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澡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这才大声赞叹道:“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的!”
曾点所说的显然就是春游的情形,居然受到孔子点赞,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孔子是很看重春游的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这篇谈话来看,孔子是把春游比做了一种社会理想境界 。在孔子看来,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也罢,冉求所说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也好,公西赤所说的“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也好,都不是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从政的理想,归根结底是要让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百姓生活自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样的社会,人们岂不就好比生活在春天里、如同春游一样美好吗?
古代春游(网络图片)
同时,孔子之所以对曾点喜欢春游很赞赏,还在于他认为春游的情形就好比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在这次谈话中对骄狂自负的子路进行了含蓄的批评,对过分谦逊的冉有、公西华只是委婉鼓励,唯独对曾点所说的“春游”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是因为他一贯认为,在春游的山水之乐中,是可以体味出“君子”的人生境界和生命情趣的 。
曾点的话语里充满着沂河泗水的情思,而孔子本来就是很看重游历名山大川的意义的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他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论语》里另一篇记载里,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说:河水的流淌很像君子的德行 。它不择地而流,就好比君子的无私 。它给流经处带来生机,就好比君子的仁慈 。它总是遵行一定路线,就好比君子之行义 。它在浅处流畅、而在深处难测,就好比君子的智慧 。它会毫不犹豫地冲下万丈深渊,就好比君子之勇毅 。它在和缓处绵延不绝,就好比君子之坦荡 。它不拒绝污泥浊水,就好比君子的包容 。它能洗净不洁,就好比君子的教化 。水面平静,又好比君子之公正 。它九曲流转仍奔向东方,好比君子之意志坚定 。所以,君子看到河流总是要驻足观赏以激励自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