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入蜀记翻译及原文( 七 )


事实上 , 陆游与昭觉寺 , 在他入蜀的路上 , 因为一个高僧 , 早就有了一份注定的渊源 。这个高僧就是陆游的好友宝印长老 。
宝印禅师 , 俗姓李 , 字恒寂 , 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生于嘉州峨眉 。“幼通六经 , 长穷七史 。”青年时从邑中德山院情素和尚得度 , 法名“宝印” 。后上峨眉 , 于中峰寺依止临济宗杨歧禅系南岳下十六世密印禅师专修禅宗 。绍兴二年(1131) , 经密印禅师介绍 , 22岁的宝印前往成都昭觉寺参礼圆悟克勤禅师 。一日 , 宝印随众入堂 , 圆悟克勤问其:“从上诸圣 , 以何法接人?”宝印竖拳作答 。圆悟克勤说:“此是老僧用者 , 孰为从上诸圣用者?”宝印以拳挥之 , 大师亦举拳相交 , 两人呵呵大笑而止 。事后 , 圆悟克勤叹道:“是子他日必类我 。”乃留宝印住昭觉寺三年 。故可谓宝印在昭觉寺 , 也算承袭了圆悟克勤的衣钵 。
乾道六年(1170) , 六月十九日 。陆游路过镇江时 , 在《入蜀记》中写道:“金山长老宝印来 , 字坦叔 , 嘉州人 。言自峡州以西 , 滩不可胜计 , 白傅诗所谓‘白狗到黄牛 , 滩如竹节稠’是也 。”对于宝印长老的关心 , 陆游甚是感激 。
绍熙元年(1190)十二月初七 , 夜鸡鸣时 , 住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宝印圆寂 。其法孙宗愿于绍熙三年三月 , 赴山阴镜湖寻找到陆游 , 请他为宝印祖师撰书塔铭 。68岁的陆游感慨“与师交最久” , 说“今虽老病 , 义不可辞” , 遂挥毫写下《别峰禅师塔铭》 , 文末深情颂曰:“圆悟再传 , 是为别峰……”陆游依稀记得 , 宝印在浙江四明山住持地窦寺期间 , 退隐老家山阴的他曾去拜访 , “尝相约还蜀 , 结茅青衣唤鱼潭上” 。
“忆在西川集宝坊 , 幅巾萧散日初长 。伊蒲塞馔分香积 , 优钵罗花散道场 。客路逢春增感慨 , 旧游回首已微凉 。新晴强作寻幽计 , 有底文书作许忙?”多年以后 , 随着传来一次次有关成都友人的消息 , 陆游在故乡就一次次想起自己在成都昭觉寺、保福寺、正法寺逗留的那些个春天 , 《旧在成都初春无事日访昭觉保褔正法诸刹甚可乐也追怀慨然因赋长句》 , 诗名透露了陆游一次次去探访北门昭觉寺的原因 , 因为在他的眼里 , 昭觉寺、保福寺、正法寺这些都代表着当时的“正法”寺庙 。正法 , 佛语 , 即谓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 , 别于外道而言 。《杂阿含经》卷二四云:“出兴于世 , 演说正法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亦说:“舍邪见 , 受正法 , 改过自新 , 愿奉教诲 。”
▌ 自贡高滩村人氏周大哥、王大哥在维修斑驳的八角亭老柱子
▌ 在响彻青龙场的起早钟声里 , 成都城外 , 一个僧人走过昭觉寺的鼓楼
▌ 昭觉寺茶园前的人们 , 不经意间 , 成为一个众生的隐喻
【入蜀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入蜀记翻译及原文】昔时陆游所见的昭觉寺 , 是怎样的真实光景呢?
比陆游早一百多年的李畋在《重修昭觉寺记》里说:“兹寺有常住沃土三百廛 , 涤场敛矫 , 岁入千耦 , 井归寺廪 , 与众共之 。有舟航大贾 , 输流水之钱;山泽豪族 , 舍金穴之利 。五铢一缕 , 悉归寺府 , 无一私者 。……凡供食之丰洁 , 法席之华焕 。时一大会 , 朝饭千众 , 累茵敷坐 , 如升虚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